古国茶之魂仍在 茶道精神薪火相传

中国的茶事,经过唐代的繁复仪式化;到宋代的精擅烹点;再至元、明的茶与道合,喻精神文化于茶人茶事;直到清代和民国时期,茶终于从朱门走向柴户,寻常百姓亦能品评茶之滋味。

时至现代,信息高速发展,国学和传统文化经过多轮外来文化和文明的冲击,那么,我们原汁原味的茶文化是否被弱化了,被咖啡、可乐替代了?是的,在中国的二线城市里,咖啡馆的数量远大于茶馆的数量,星巴克、上岛咖啡连锁的LOGO处处可见,却没有一个茶业的连锁如此成规模地散落在各个城市;在大部分中国青、少年心目中,解渴的上佳饮料是冰镇可乐之类的碳酸饮料,而非一杯淡而微苦的清茶这种种现象,需要我们去反思,去调研,去做为,而从现代茶业不屈不挠的蓬勃发展之下,从现代茶人的创新、坚持之下,我们又看到,古国的茶之魂仍在,这朵芬芳典雅的茶仍在滋养着一代代茶人,将茶之韵、茶之和、茶之精神薪火相传。

现代茶业发展态势及分布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与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尼共拥有全球茶叶产量的80%.中国茶业从古至今有三个主要原产地,从这三个原产地片区发展出不同的茶业加工技术及带有地方特色(少数民族特色)的茶文化风俗。这三大片区是:

江淮流域的华东(江浙)、华北地区(鲁皖)和华中地区(湘鄂)片区;

海峡西岸珠江、闽江、赣江流域的台闽粤赣片区;

大西南川滇渝黔片区。

江淮流域华东华北片区以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江苏的碧螺春、安徽黄山的黄山毛峰、太平地区的太平猴魁及江西庐山的庐山云雾等为代表,浙闽交界的浙南温州鸥海茶溪和永嘉乌牛早、闽东福鼎大白茶及工夫红茶等可归入此片区;

海峡两岸台闽粤赣片区以福建安溪的铁观音、本山和台湾梨山、阿里山等高山乌龙为代表,闽北武夷山产区主要出产大红袍、水仙、肉桂等岩茶,另有正山小种及创新品种金骏眉;大西南片区,以四川十大茶业基地的峨眉绿茶论道、竹叶青、 蒙山蒙山黄芽、蒙顶甘露、新津碧潭飘雪、筠连屏山苦丁及筠连红等为代表,云南出产的普洱茶及绿茶滇青也属此片区。

现代茶人

现代茶业的发展,离不开茶人吴觉农(1897-1989)。吴觉农,浙江上虞人,著名茶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茶业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20年代发表《茶树原产地考》,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20世纪30年代与胡浩川合着《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和《祁红茶叶复兴计划》,与范和钧合着《中国茶业问题》等书,晚年还主编《茶经述评》和《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筹创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茶叶研究所,为发展我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当代茶圣。

张天福(1910- ),福建福州人,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尹盛喜(1937-2003),京城老舍茶馆创办人。从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起家,经过苦心经营,打造了享誉国内外的老舍茶馆。1988年,尹盛喜创造性地把京剧、曲艺、杂技、魔术等传统京派艺术都融合进茶馆,把茶馆办成了一个全面展示京味文化的大舞台。老舍茶馆开业至今,先后接待过140多位外国元首政要,以茶为媒介,展示了古国丰富多彩的曲艺文化,因其保留了作家老舍笔下的京味儿文化,被誉为北京市的名片。

以茶载道

茶,在中国人心目中,既是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是高雅文化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象征。茶是一种平常解渴的饮料,又是给人以精神寄托,文化归属感的文化载体。

进入现代,茶文化与中国传统中的宗教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及儒家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海峡两岸的茶人,创造出了各种形式的雅集、茶会,以茶喻道,藉茶体道。其中,禅茶文化的复兴为振兴现代茶道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005年10月,在禅宗着名公案吃茶去祖庭--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召开了首届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会,来自中、日、韩三国的茶人齐聚赵州。为了纪念这次盛会,追怀唐代在此建寺、并常以吃茶去接引后学的从谂禅师,赵州柏林禅寺退居方丈、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净慧法师以一首禅诗敬献赵州塔前,诗中以正、清、和、雅四字为现代禅茶文化立言,其诗全文如下:

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
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
瞿昙曾记莂,鸿渐复添蛇
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
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
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
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
上供诸佛祖,平施百姓家
人人亲受用,处处绝尘渣
林下清和满,廛中敬寂夸
千年逢盛会,四海颂蒹葭
三字禅茶意,和风送尔暇

而在台湾,禅茶文化进行得更为普遍,台湾陆羽茶艺中心蔡荣章先生创立和推行的无我茶会对两岸三地和中、日、韩三国茶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无我茶会由台湾陆羽茶艺中心所属陆羽茶道教室的同学们进行实习,于1990年6月2日在台湾妙慧佛堂举行首次佛堂茶会。经数次改进与再实践,于1990年12月18日进行了首届国际无我茶会。茶会由陆羽茶艺中心主办,在台湾十方禅林举行,题名为中日韩佛堂茶会.为让更多的人能接受,佛堂茶会就演化成无我茶会。会场设在雅净的室内,更多的是利用风景秀丽的露天空旷地;人数不限,不分肤色国籍,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职业职位;精神在于心灵沟通,一味同心。1991年10月14-20日由中、日、韩三国七个单位联合在福建和香港举办了幔亭无我茶会,除进行两次无我茶会外,还进行了三次茶艺观摩,并在武夷山立了纪念碑。正面的碑文为幔亭无我茶会记,反面的碑文为无我茶会之精神。1992年11月12-17日,在韩国汉城韩国国际茶文化协会主办了第四届国际无我茶会。出席茶会的有中、日、韩三国和香港地区代表共300余人。经各代表团团长会议讨论,隔2年轮流在各处召开1次。

现代茶具

茶具走入现代,从形式和器型方面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齐鸣的势态。玻璃器皿,陶瓷器皿,紫砂杯、壶是现代茶具的主流。在现代茶事中,公道杯、闻香杯、电热随手泡的加入更丰富了茶事的内容。公道杯又称茶海,一般为玻璃或陶瓷材质,其主要作用是均匀茶汤,体现了茶道平和平等的精神;闻香杯与品茗杯配套使用,多被用在铁观音、台湾高山乌龙等高香茶的品评中,闻香杯杯型细长,适于贮香,使茶事过程中的味觉体验更为丰富;电热随手泡为烧水器皿,具有洁净、快速等特点,在现代茶事中的使用非常普及。

随着茶文化在现代的深入,一部分茶人逐渐偏好意境高远、意韵优美的古代茶器、文玩茶器。顾景舟先生亲制的紫砂壶在各种拍卖会屡创佳绩;近十年来,仿制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的茶器倍受市场欢迎;而煮水用具日本老铁壶也身价一路飚升。茶文化的繁荣,带动了茶具发展,茶之美中,必有器之美,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为茶文化留下的斑点灿烂,也是这个时代茶人、茶器艺人,向历代茶人的一个致敬。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古国茶之魂仍在 茶道精神薪火相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