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茶叶之路,泉州为起点的史与据

近期,宁德三都澳正在筹备申报“海上茶叶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而泉州、厦门和宁波也提出各自发展“海上茶叶之路”的证据。“神奇的东方树叶”到底源自何方?这一话题引发各方关注。

记者专访了原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泉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融融,泉州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陈建中等专家学者,他们分别从种茶历史、制茶工艺、外销时间、外贸量及茶器考究等领域,引经据典,证实“海上茶叶之路”极有可能始于泉州最早府衙所在地———丰州九日山脚下。晨报特地转载东南早报10月24日刊发的这一专访,以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本报观点。

焦点1  【种茶史谁更早】

早在晋代 泉州已种茶

泉州地区早在晋朝已有种茶的历史记载,南安丰州九日山莲花峰上至今仍存有“莲花荼襟太元丙子”石刻。太元丙子(376年)为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这是福建最早有关茶的题刻、记载,弥足珍贵。

[画面]

晋代衣冠南渡,中原士子避乱入闽,沿晋江而居。钟灵毓秀的九日山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玩、饮茶,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一种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隋唐,莲花峰的茶发展很快,“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采茶已经很普遍,成为乡俗。

[史料]

何融融说,福建产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南安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古刻“莲花荼襟太元丙子”。

何为“莲花荼襟”?据考证,“莲花荼襟”原刻于石岩室下摩崖。这一莲花峰最早的石刻,解放初期还在,后因建校,开山炸石被毁。而太元丙子即公元376年,充分说明莲花峰茶,早在晋代就已生产了。

至今福建发现最早的茶事记载,比陆羽在至德、乾元(756-760)年间写成的《茶经》还要早400年。

安溪茶清源茶 最迟始于唐代

清源山的宋树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这在唐玄宗时期御史中丞封演的《封氏见闻录》中有相关记载。而随着中原移民的到来,最迟到唐末,安溪人开始种茶、制茶、品茶、咏茶。

[画面]

时间定格在唐代,地点是安溪佛教寺院阆苑岩里,一位寺僧学禅打坐,晚间不食不睡。凌晨三时,疲累袭来,寺僧起而饮茶,复又打坐。由于茶既能解渴,又能破睡,因此受到僧人的欢迎。

陈建中说,唐五代时,安溪有约40个佛教寺院,数个道教庙观,这些寺庵庙观多有种茶品茶的习俗。中国自古便有“寺僧人人善品茶”之说,古时寺庙都有一定数量的地产,他们种植、生产、研制、品饮茶叶,对民间影响深远。

[史料]

陈建中称,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出现了首次大批中原“移民潮”,移民带来了中原人的生活习惯,而饮茶便是其中之一。

从历史名人留下的诗文和古迹看,安溪制茶至迟在唐末已有之。唐末流寓南安丰州的翰林学士、诗人韩偓《信笔》诗曰:“柳密藏烟易,松长见日多。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

[考古]

陈建中介绍,1957年,福建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在安溪县蓝田乡福鼎山首次发现野生茶树,之后又在蓝田乡企山、剑斗镇水头拔山、官桥镇犀山及西坪、福前、祥华等地密林中发现野生古茶树群。

其中,1961年在剑斗镇水头拔山发现的最大野生古茶树,树高6.5米,胸径0.58米,树幅3.2米,树龄达1200多年,堪称“千年稀世活化石”。这些野生古茶树的发现,是安溪茶叶起始于唐代的实证。

焦点2 【外销时间谁更早】

唐宋时期 九日山现空前茶事

茶兴于唐,盛于宋。研究表明,最迟在北宋,泉州地区的茶叶便已开始外销,如皇佑时(1049年1054年)晋江县南部的大宅诸村广植茶圃,产品曾运销两粤及交趾(即广东、越南一带)。

何融融称,明清时期,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成为乌龙茶的最主要集散地。据美国人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茶叶到17世纪由荷兰人输入欧洲,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1607年从澳门运载若干茶叶至爪哇,这是西方国家记录的“从东方起运茶叶至欧洲的最早记录”。直到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才有从厦门输出茶叶的第一次记录。

何融融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泉州是乌龙茶的最主要集散地,因此茶叶外销必须从泉州起运。

何融融称,海上茶叶之路始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茶叶大量出口,清代以来茶业开始步入兴盛,安溪乌龙茶大量外销。

五口通商后,葡萄牙商人开始插手欧洲茶叶贸易,从而推动了澳门茶叶市场的发展,安溪茶商在这一时期直接从安溪贩运茶叶到澳门出售。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动荡,但即便如此,安溪人却在东南亚开办茶行,使安溪茶叶在国外市场影响不断。

[画面]

数百年前,九日山莲花峰下,市井十洲人,梯航万国。每逢船舶远航,官府都会率众在此举行祈风盛典;文人学士在峰前览胜斗茶,留下了“男女携筐,采摘新茶”、“岩缝茶香”、“斗茶而归”等许多石刻,茶事可谓盛况空前。

[史料]

史载,两宋时期,泉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手工业蓬勃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外销商品,海外交通更加繁荣。泉州港是国内外进出口商品最大的集散中心和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宋元时期,泉州港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对外贸易发达,万国商船从九日山下起航,携带陶瓷、茶叶等商品,前往海外贸易。

茶叶伴丝绸 远销海内外

宋元时期,饮茶之风吹遍南北,从寺院到民间,安溪茶业初步发展,开始与丝绸、瓷器一起销往海外。更有学者甚至提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其实应该称为“海上茶绸之路”。

[画面]

有朋自远方来,烧上一壶泉水,捏上几粒茶叶,置于瓷质器皿中,热水冲开,盛情款待来客。这是闽南人特有的待客之道。其中,早在宋元泉州海外贸易繁盛之时,泉州人家家户户,饮茶成风,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随着陶瓷、丝绸,登上货船,远涉重洋,开启外贸交易之门。

[史料]

《宋会要辑稿》记载:“国家置市舶司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丝、瓷、茗、醴之属,皆所愿得。”至南宋,泉州地区生产的茶叶与瓷器、丝绸、酒等,同为海外各国渴望获得的重要出口商品。

焦点3  

外贸量谁更大】

外销茶多以泉州茶为主

元代茶叶生产和茶法均承袭南宋格局并有所发展,此时泉州的对外贸易步入巅峰时期,茶叶生产和出口增加。

17世纪始,茶叶大量外销,直到19世纪末,茶叶一直独占国际市场,且这些外销茶多以泉州茶为主。

陈建中介绍,明代中后期,安溪大部分区域已遍植茶树,成为乌龙茶工艺的发源地之一,最先发明了茶树无性繁殖法,形成茶产业并进入商品化。清代以来,安溪茶农不断总结植茶、制茶经验,茶业开始步入兴盛,安溪乌龙茶大量外销。

为适应茶叶生产与外销的发展,在一些水陆交通便利的地方,逐渐形成了一些以茶叶加工和茶叶转运贸易为中心的城镇。据估计,清末民初,安溪人在本地和外地设立的茶号已达120多家,部分以外销为主。

[画面]

清康熙年间,安溪茶农老裴有了大点的茶园。由于管理茶园、制作茶叶占用较多时间和人力,老裴决定雇工经营。

老裴算是遇上“好年景”,他的茶叶生意越做越大,还搭上“海上贸易”这一“顺风船”销往东南亚市场……

[史料]

陈建中介绍,清康熙初年,茶叶外销迅速增加,史料记载,“以此(茶)与番夷互市,由是商贾云集,穷崖僻径,人迹络绎,哄然成市矣”。

据厦门口岸海关资料记载:咸丰八年至同治三年间(1858-1864年),英国每年从厦门口岸输入的乌龙茶达1800-3000吨,由于当时闽北、闽东的茶叶大多从福州出口,故一般认为,厦门输出的茶叶主要产自安溪。仅光绪三年(1877年)一年,英国从厦门口岸输入的乌龙茶就高达4500吨,其中安溪乌龙茶约占40%-60%。

英商胡夏米在鸦片战争前曾对福建贸易货物进行调查,并采购了两种安溪茶,在他的记录中写道,“安溪茶,广州售价是十八两或二十两”,“合丰牌,一大箱安溪茶,广州市价约十六两”。据英商的记录:18381939年,在广州采购的安溪茶为10.6万磅,约合4.5万多公斤。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海上茶叶之路,泉州为起点的史与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