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绿茶历史

婺源绿茶历史悠久。唐代著名茶叶专家陆羽在《茶经》年记载“周舍茶生于婺源谷”。婺源谢园茶被列为中国六大名茶之一。明清时期,它被列为朝廷的“贡茶”。明代,婺源县每年支付大约2500公斤茶叶。“婺源绿茶”自18世纪进入国际市场,在甘龙时期出口到英国。咸丰年间,婺源的“余德昌”、“余德澈”、“胡德鑫”、“金龙泰”四个茶叶品牌制作了数千盒绿茶,运到香港销售,利润丰厚。“刘鑫香”绿茶由“余德生”牌茶叶制成,也出口到西欧。光绪年间,茶商余杰然建造了“心香工业园”,种植了数千盆珍珠兰和茉莉花来窨制花茶。中国的绿茶销往世界各地,婺源已成为一个不为人知的英雄。世界上销售的所有婺源绿茶都被列为“中国绿茶”。婺源有“红、绿、黑、白”四色特产,其中绿茶最为著名。绿茶产业一直是婺源的支柱产业之一。唐代,“茶圣”陆羽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 《宋史·食货》。根据《茶经》,“周舍(茶)生婺源谷”。当时,周舍是历史上徽州的早期。州府位于歙县,包括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鸡西县、景德县、石台县南部和江西省婺源县。根据这一记录,婺源茶无疑是周舍茶的代表。与此同时,陆羽在《茶经》中列出了唐代生产茶叶的8条路、43个州和44个县,其中婺源被列入其中,表明婺源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茶区。在第五代,南唐首领刘瑾(Liu Jin)记录了《茶经·八之出》年茶区的盛况:“太和、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是茶量大、兵多、兵多的四个县,殷人的记述总是在奥地利地区。当时,它在该党的管辖之下。它被转移到其他四个城市。一切都是在婺源建立的。士兵受到惩罚,税收被征收。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卷871)在《全唐文》中,刘进将婺源与浮梁和祁门并列,表明婺源的茶叶产量不亚于浮梁和祁门。婺源税务茶社的设立负责四县茶叶税的管理,这也表明婺源的税收和茶叶数量在浮梁和祁门之上,是一个税收和茶叶县。宋代,婺源出产名茶。《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年,有“爱护紫笋,邻日艳羡,绍兴铸造之日,婺源谢园,龙兴黄龙和双井,都是罕见”的记载,表明当时婺源的谢园茶被列为全国六大名茶之一。《宋史?食货》记录显示,婺源茶因品质优良而被直接征税,因此享受税收减免优惠待遇。虽然没有古代婺源绿茶生产的历史记录,但茶叶价格、税率和总完税价格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据估计,婺源的绿茶产量在宋代达到10,000担,在明代达到6-7,000担。到清代嘉庆时,婺源年茶叶消费量已达到2万担,占徽州茶叶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徽州最重要的产区。“我拥有很多产品,茶叶是主要的。顾只在国外卖茶”(光绪《新广安录》)。光绪二十二年(1896) 《婺源乡土志·风俗》,有记载说“徽商是茶叶生产商,吴是其中最大的,每年销售约3万份外贸报价。”根据每铅60公斤的计算,茶叶出口已达到4万担左右,加上茶叶在国内销售并运往上海加工,当时婺源的粗茶年产量预计将超过5万担。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据婺源县政府调查部门统计,全县共种植茶叶17.2万亩。当时,“皖南的茶叶产地是歙县、休宁、婺源、祁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婺源绿茶历史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