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壶里的茶文化

谈及日本老铁壶的缘起,是绝对不可脱离茶道的,日本茶道史载应溯源于中国的唐朝,当时日本国家派往大唐的僧侣将中国的佛教与茶文化带回本国的同时也将中国 的 茶种遍全岛,及至中国的宋代更有日本禅僧荣西大力弘扬中国茶道礼仪,并撰写著名茶书《吃茶养生记》宣传茶之养生益处与功效,以致饮茶习惯从日本的寺院扩及民间,茶道文化油然兴盛。

我们所说的日本铁壶,日文是称为铁瓶或急须。在江户时代天明期(1780年代)的古文书中有记载铁瓶(铁壶)此名称, 由此可推知铁壶在庶民间开始普及是在此时期, 而从幕府到明治时期,民间铁壶的使用更加普遍。铁壶在起初的日本茶道中称之为铁釜,铁釜是没有提梁和壶嘴的,煮沸的水要用小竹勺舀出来,就像我们今天从汤 盆里 往外舀汤。由于这样用起来很不方便,后来就有聪明人把铁釜的一面造出了一个向外倒水的壶嘴,俗称为流,又在釜的上面按了一个能将釜提起来的提梁,这样 再用这种铁器皿煮水、倒水、清理釜底就大大便利了,这样的铁容器就是铁瓶,也就是现在的铁壶。
制作一把铁瓶需要多达80道以上的工序,想要独自一人完成须修业至少15年,若要将自己的名字篆 刻于瓶上,则需要近40年的修业时间。众多纷繁 的工序中才能诞生出经久不衰的作品。拿铁包银点金龙纹壸为例,光看到名字就能感受到工序的复杂程度了,此壸的作者柳富甚次郎是一位金工名师,铁包银 点金龙纹壸属于异材质结合的茶具,需先经过反复的锻锤、加热、延展、纯化铁矿砂中的杂质才能将锻造出一体成形的外衬,这个时候才能进行下一步,制作银质 的内衬,最后二者谋合后还需再同时锤锻。此壸经百多年使用后包浆古朴浑厚,为目前日本发现唯一有如此独特精工技艺并保存完整之美的古壸。仅介绍这一道程序 就已觉繁琐了,可想那一道一道工序背后的手工职人是怎样的细致与耐心。
繁复的工序之后就可以看到初步的壶型,壶型也是颇有学问的,最 受人垂青的是代表南部铁瓶的南部型,其呈现出的纵长感犹如流畅的山形,常施以霰纹,是高级铁瓶的翘楚,就像富士山落满了雪,所以也被称作富士型;还有底部圆润的铁钵型,绰号柚子型;而尾垂型与万代屋型尻型底部 比瓶身略小的特征减少了热源对瓶身的损害;而铃兰型、枣型顾名思义由植物灵感而来,与现代水壶也更多份相近。圆日型显然是对日月的想像,尺寸 也缩小许多,圆圆的可爱造型是现代居家人气的逸品。
壶上肌理纹样是美的集中显现,近3000种传统的纹样中尤以霰纹最为出名,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霰纹的铁瓶即便在大雪时节煮茶也属应景之物,山水、人物、台阁、花鸟、鱼兽,曲尽其妙。其他的如龟甲纹、线纹、樱纹也是常见的纹样,而无纹所呈现 出的铁与铸型间自然形成的凹凸肌理。无,因其无所不包,也就无所不能。也是对斯人、往事的一种饶恕。从纹样上理解,对于同属东方文化体系的中国人来说 也不难理解日本壶的纹样含义。
三德堂的铁嵌金银花开富贵壶来便是很好的代表,三德堂是明治时期独特的堂号,堂号和堂口里的釜师是离不开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名釜师,名釜师也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紫砂壶的名家,三德堂做工严谨可惜无优秀金工师传承,此堂号作品极为稀有,壶上用整块银雕凿而成牡丹花开、与金银 蝴蝶双双对对,和中国传统一样象征着金玉满堂、花开富贵、圆满吉祥。而把手上的葡萄藤蔓象征多子多孙。整把壶的壶身、流、把、盖、钮皆呈圆满,这样的一气 呵成很符合东亚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寓意。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铁壶里的茶文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