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茶的品鉴与历史

仙人掌茶,又名玉泉仙人掌, 片形似掌,多茸毛,汤清味香,茶产于当阳玉泉寺一带,始于唐代,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为湖北地方名茶。产于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山麓玉泉寺一带,为扁形蒸青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品级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特级茶的鲜叶要求一芽一叶,芽长于叶,多白毫,芽叶长度为2.53厘米。加工分为蒸气杀青、炒青做形、烘干定型三道工序。蒸汽杀青在蒸笼内进行,温度达近100℃,蒸汽杀青时间为5060秒钟,以鲜叶失去光泽,呈现灰绿,发出清香,叶质柔软为适度。蒸汽杀青后,即予扇凉,进行炒青做形。炒青做形又分头青、二青、做形三个步骤,是形成仙人掌茶独特外形的关键工序。头青炒法主要采抖,并须抖得快、散得开;二青炒法采用抖、带结合,使茶叶初具条形;该茶掌形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做形。其法是交手四指并拢,拇指分开,平平地伸入锅内,采用抓、按等手法炒制,力求茶叶扁平挺直,约七成干时,进行烘干定形。至含水量5%左右时,出烘包装收藏。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冲泡之后,芽叶舒展,嫩绿纯净,似朵朵莲花挺立水中,汤色嫩绿,清澈明亮;清香雅淡,沁人肺腑,滋味鲜醇爽口。初啜清淡,回味甘甜,继之醇厚鲜爽,弥留于齿颊之间,令人心旷神怡,回味隽永。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炒青仙人掌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仙人掌茶最早的文字记载。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 、《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仙人掌茶制造工艺。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仙人掌茶的品鉴与历史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