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佛之不解缘,茶虽宜静饮品的只是茶的心情

茶虽宜静饮品的只是茶的心情

云水里载酒,而松篁里煎茶。云水,取其广,取其畅;松篁,则取其清,取其幽。茶能消俗,深得佛家钟爱;酒能养气,仙家饮之。如此,有茶时学佛听禅,有酒时便乘云学仙了。雅人们极力贬斥“牛饮”之人,痛心疾首于这些“下里巴人”糟蹋了茶。不知人生诸般消遣事宜,皆贵在随意,他爱大口喝,你让他静静品茗,他便绝对品不出乐趣。茶虽宜静饮,却也不是非静饮不可。静饮时,品的只是茶的心情。

茶禅佛之不解缘_茶虽宜静饮品的只是茶的心情

杜荀鹤《题德玄上人院》饮茶茶诗集详解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太平)人。【题德玄上人院】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罢定磬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虽未似师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详解】上人,是对高僧的敬称。自古茶佛不分家,茶佛一体,茶禅一味。此诗中所记“解眠茶煮石根泉”,描述佛寺僧人坐禅时,借助饮茶驱除睡意,说明茶叶有提神醒脑的功效。

净心自悟 禅茶本一“家”

禅宗与茶在内在精神本质上存在着惊人的类同构现象。禅宗至慧能而定形,其旨不外净心自悟四字。一方面在他看来,人的本心与佛性毫无殊异,都是清净澹泊的,只要顿悟,便可成佛,所以他们比以往的僧侣更推崇自然、本色;另一方面,虽然在提倡澹泊清净、遁身自然、与世无争等方面禅与其它宗派是一致的,但其他佛宗往往借助外在形式以达到这种境界如隐、戒、定(老庄也类似),禅宗却强调内心体验、把平衡心灵的力量从外在的大自然、社会拉回到内心,以为清净本心才是永恒的。所以禅门僧徒主张远离尘嚣又不失自在适意的人生哲学,追求清净又不失优雅的生活情趣,这已失却了宗教的普遍的禁欲主义之意义,倒俨然是中国封建后期士大夫的一种更精致高雅的生活方式。

茶禅佛之不解缘_茶虽宜静饮品的只是茶的心情

中国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茶禅佛之不解缘,茶虽宜静饮品的只是茶的心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