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二之具讲解之,蒸青绿茶工艺类型及制造工序方式

唐代的煮茶

茶的正式和大量被饮用,从唐始之。唐代茶圣陆羽《茶经》阐述了茶之源、具、造、用、饮,颇为全面,并创造了煎茶法从此天下愈加知道饮茶之好处。从茶被发现被饮用,并上升为文化,把茶与文化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个大创举。唐代时,武夷茶的制作和品饮方法主要是:茶叶从树上采摘后入釜中蒸之,再用杵臼捣碎,然后捏成饼团,再将饼团串起焙干封存。即所谓“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空之、封之,茶之干矣”。饮用时,把茶饼碾成粉末,然后用纱绢做的罗筛出极细的茶末放入釜内的滚水中煮沸。我们可以从唐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诗中和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看出,当时武夷之茶是响雷季节的春天时采摘,并要“拜水而和”成团饼。饮用前要经“金槽和碾”及罗筛等复杂程序。烹饮时,已开始讲究茶具、器皿、火候、品饮方法,把饮用和艺术联系起来,初步体现了茶文化的艺术内涵,为后来的武夷茶文化奠定了基础。

唐代煮茶法

唐代煮茶法,是指唐代的一种烹茶的方法。始记于陆羽《茶经》。 在陆羽之前,普通大众喝茶的方式为在茶里加入各种调味用品。即在茶中加入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这种方法在陆羽看来,是“沟渠间弃水”。所以陆羽在当时大力推行煎茶法,具体是将茶以“经炙烤、冷却后碾罗成末,初沸调盐,二沸投末,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的方法冲泡,以求追求茶之真香。使得煎茶法在唐代一度盛行。虽然经过演变,国人已完全不使用煎茶法,还是可以通过以前考古得来的茶具和当时的图画来推断。有兴趣者,可以在网上找到具体的冲泡视频。

唐代的煮茶法并“微有声”称为一沸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放到水中去煮。煮时,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 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打,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茶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救沸育华”,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  煮茶法中的茶叶不限,团饼类茶叶先敲碎、捣成末后煮饮。唐代以前,还没有专门的煎饮茶器具,茶器与食器往往混用,煮饮茶器具主要有锅、釜、碗、鼎、瓢等;唐代以后有专门的茶器,有釜、铛、铫、风炉、壶、罐、碗、盏、瓢、杓等。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茶经二之具讲解之,蒸青绿茶工艺类型及制造工序方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