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茶之人文茶史解密

近年玉林城区的大街小巷上档次的茶庄越来越多,里面荟萃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茶,有云南的普洱茶、滇红,贵州都匀毛尖,福建的武夷红茶、乌龙茶,江浙的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茶,连玉林市附近的桂平西山茶、梧州的六堡茶也登上此大雅之堂,唯独“玉林本地茶”难见踪影或者只是躲在茶庄中不为人注意的角落中。一些产地的“玉林茶”已经上了一定的质量,为何还只能充当名茶的“陪衬”?一位在玉林经营多年茶庄的福建老板从文化的角度给出一个答案:“品茶就是品文化,可能‘玉林茶’缺少一种文化的东西!”记者顺着“文化脉络”一路追踪搜索玉林的“人文茶史”,发现其中不乏神来之笔,只是其躲在隐蔽的深处,并不为人所关注,最终很多东西都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去了。

古老戏曲的“茶渊源”

在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者易俏眼中,“玉林茶”是一种很有文化的茶,正是其繁荣促成了现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的产生、兴盛。

易俏说,宋元以来,各地就流传着唱采茶的习俗,但采茶剧种主要形成于明清之际。采茶戏以江西为轴,并在粤东北、闽西、皖东、湘东诸地、桂南等地区内流行。这一广大地域从戏曲文化生态环境来说,可以概称之为“采茶文化区”。桂南的玉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辖区内的北流县历史上有四大名茶:六麻上岭茶、平政白塘茶、分水窖山茶和民乐冻水茶。因其发达的茶叶生产,玉林在明代就产生了繁荣的茶文化,采茶戏就是其茶文化之一。由于采茶歌的演唱场合从山野到舞台,演唱人员由劳动者到艺人,演唱人数由个人到群体,演唱功用由实用到欣赏等一系列转化,其逐渐形成了“采茶戏”。

在现代流转于世的采茶戏还能看到玉林浓郁的“茶文化”,其演唱的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演唱的次序为:开台茶,演出之初,向戏主和观众恭贺吉庆;开荒,表现锄地、播种茶籽的歌舞,动作健康有力,生活气息浓;探茶,探望茶树生长情况,“烧茶山纸”,祈求山神土地保佑茶叶丰收;采茶,一男二女摘茶舞蹈,边歌边舞,动作优美动人;炒茶,制茶的过程,热烈紧张;卖茶,制茶后,妹妹送哥去卖茶,风趣横生,令人喜悦。整个唱曲是通过种茶的全部劳动过程,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和丰收喜悦。

“玉林好茶”的“威水史”

采茶戏的兴盛间接证明了玉林曾经是古代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然而对玉林古代是否出过好茶,玉林本地的众多茶客并不自信,因为在众多的中国茶典、茶史中并没有关于玉林出产名茶的记载。

兴业县卖酒镇忠良村的村民对此倒是信心满满,“玉林肯定有好茶,我们村曾经出产过进贡朝廷的贡茶!”在该村最高的山岭——蚁岭上留存有一处荒弃的茶园,有上百年树龄的茶树零星分布于有如人高的野草丛中,显得很是落寞,然而这里的老少村民中却流传着一个关于这里茶树的“贡茶”传说。某一个朝代的皇帝出巡,来到玉林,从忠良村路过,村民拿些茶出来招待皇帝的队伍。皇帝饮了这些茶就问,这些茶芳香扑鼻,清新润肺,而且普通的茶饮了都会在茶杯中留下茶痕,这些茶却没有,你们是从哪里买的?村民说:“不是买的哦,这些茶是我们在村里的蚂蚁岭自己种的,没有经过炮制,自然晒干就喝了。”皇帝很是高兴:“好茶要有好的名字,这些茶就叫做义岭茶吧!”后来这里出产的茶就成为贡茶。据70多岁的钟耀贤老人说,他小时候就从爷爷处听到了这个贡茶的说法,然而这个传说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村里人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

如果说蚁岭贡茶尚是传说,那么博白县神女岭上的广西境内最古老的茶林让记者确信玉林的好山好水是能孕育出好茶的。神女岭地处六万大山南麓,海拔800余米,为博白县双凤镇北境最高山峰。这里终年云雾迷漫,石溪流泉淌流其间。圣女岭北麓的古茶林,云遮雾掩,朦朦胧胧,充满了幽邃莫测的神秘气氛。这片老茶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大的茶树直径为42厘米,高6.7米,为广西境内最古老的茶林。相传明末闯王李自成兵败后,他的一支部队从云南辗转北京的过程中,曾经过博白县双凤镇圣女岭,该部队将领深为圣女岭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所折服,于是命令部下在此撒下了从云南带来的古树茶种。从此,双凤镇就有了古树茶。

茶树虽老,可依然茂盛,茶叶鲜嫩。村民用该茶树的茶叶泡茶,入口初始平和,让人难觉特别之处,可几分钟后开始生甘回津,并且特别持久。云南省茶科所研究员徐宏波、广西茶叶协会副会长廉思考等专家对双凤镇古树茶叶的外观、颜色、味道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鉴别,详细记录了双凤镇古树茶生长的土壤情况以及周围环境。专家认为,双凤镇古树茶品质上乘,香气独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广西区内的同类品种,具有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玉林现在保存下来古代文献资料也表明,茶叶是当时有岭南都会美誉的郁林州(玉林)大量交易出去的农产品之一。而茶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还是玉林各县的重要农副产品,在1986年版本的《广西年鉴》里面的“北流”条目下的“土特产”栏有如此简介:“上岭茶、白塘茶、窖山茶、冻水茶为北流四大名茶,在港澳市场久享盛名,北流是全国茶叶生产基地之一”。而在“博白”条目下的“土特产”栏记者发现了如此表述,“云飞红碎茶年产七八万斤。”据记者的采访所知,北流的“四大名茶”和“云飞红碎茶”的产地都是高山,终年云雾缭绕,这正是出产好茶必需的条件。“云飞红碎茶”所在的云飞嶂嶂高852米,山势崇峻,云飞雾漫,由于烟云变幻无穷,故名云飞嶂。这些都可以说明玉林拥有种好茶的环境资源并不少。

乡村里的特色“茶道”

“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然而传统的茶道在制茶的用具、茶叶的制作、饮茶的器皿、煮茶的要领、饮茶的方法都极其讲究,与玉林相邻的梧州早茶就流行以广东佛山为代表的细嘬慢饮的功夫茶,这种太过精致的“茶道”让人望而生畏。而记者却在博白县神女岭山所在的双凤镇发现了流传百年的简约而不简单的饮茶之道。

农闲午后的双凤镇印田村大榕树下,村民梁峰拿出保温壶泡出的一壶茶、几只瓷碗,几位老友聚拢过来,你一碗我一碗边大口饮茶,边共话桑麻。这种方式在村中近90岁的老寿星梁登云记事起就是当地流行的“茶道”:每家每户,天亮起来就煲茶,然后凉在一只瓷壶中,口渴的时候喝两三碗不定;双凤镇的村民还在闲暇之余经常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喝茶聊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一种纯朴的民风乡俗。每天这里的农民除了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喝茶就成了他们的一种社交活动。制茶法也简单易行,从茶山摘下嫩叶,放在锅里炒,用簸箕来撮,搓了又炒干。

这种“宽裕”的饮茶法当然也是与神女岭上盛产的古茶质量密切相关的,不用太过讲究的制茶、泡茶工艺,这些茶就让人们在喝完茶之后发现不仅回干、回甜,而且生津的时间比较长。

纯朴的“采茶戏”、山水精华孕育出的古茶、富有人情味的茶道,此情此景加上氤氲的茶香,谁又能说“玉林茶”没有文化呢?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玉林茶之人文茶史解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