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也泡起了功夫茶

泡“功夫茶”最为讲究的,据说是广东人。早时闽南也有人泡“功夫茶”,但不普遍。小时候看到普通人家,大都是置有一个瓷制大水壶,装的都是开水,家里人口渴了,用大碗倒上,咕噜噜喝下用于止渴。一些连瓷壶都买不起的人家,多是喝没吃完的稀米汤止渴。

那时多数人家没有泡茶的习惯,缘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曾听常人在谈论泡茶,回答多是:“肚子都顾不饱了,哪有工夫去泡茶!”当时能够泡上“功夫茶”的,一是要有“功夫”(空闲时间),二是“手头”要宽裕。那时“一日三餐‘粒饭’配豆油肉”的“小康人家”,才有条件在休闲时再来个“泡茶配贡糖”。普通人家日常泡不起茶,却有“煮茶”的习惯,即在夏季去采集一些中药草,煮成“生草茶”,用于清凉退火。当时的茶叶是一两一包纸装的。由于闽南人除了讲究“酒礼”,也讲究“茶礼”,普通人家如有贵客登门,也会临时到茶叶店去购买一包茶叶,泡进大瓷壶里倒给客人喝,以成“大礼”。茶叶买不起的,只能泡“茶枝”。笔者小时候曾看到一家造船厂的厂主,在盛夏季节为了优待赶工活的造船工人,特地用茶枝煮成茶水倒在几个大桶里,让造船工人随意舀饮,算是对工人的一种礼遇和犒劳。闻名遐迩的北京前门“大碗茶”,其能获得顾客的青睐,大概跟此大桶茶没啥两样。当时小吃摊上有经营“麻芝粒配茶”,其所泡的茶都属“粗茶”,并非什么“功夫茶”。

由于茶叶之珍贵,早时常见有些人生了疔疮,常用泡过的茶叶渣湿敷在疮上,据说可以疗毒。有些人家则把晒干后的茶叶渣塞进枕头布里,据说常枕茶叶渣枕头可以“清火醒脑”。

后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热水瓶又问世了,一些人便开始用热水瓶装开水学着泡茶。但当时民众普遍存在着肚子“油水不足”的问题,喝进的茶水很容易剥削肚肠里有限的脂肪,常引起肚子老弟提前喊饥叫饿,所以许多人仍然跟茶叶老兄保持一定的距离。除了少数“茶仙”,多数人不但不懂得泡茶,也不懂得茶叶保管的常识,上好的茶收藏久了,即使没有发霉,也常散发出其他异味。

改革开放以后,“手头”宽裕和“肚里油水”增多的人群逐渐扩大,泡“功夫茶”才由此真正跳动其快乐的音符,唱响其逐渐普及的进行曲;一是泡茶的人群由少数“茶仙”向普通人家扩散,特别是电炉和电磁炉的问世,使热茶热泡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追求。二是泡茶的设备也不断更新,由原来热水瓶冲罐泡茶,到烧水设备和茶盘分立,再变成烧水、泡茶、废茶水自动流失同盘操作,一个茶盘就是一道泡茶的流水线和一个精湛的工艺品。三是茶叶包装亦与时俱进,由原来单纯的纸包装,发展成为用锡膜、塑料薄膜小袋真空内包装,外包装也形态各异,琳琅满目。四是对茶叶质量和泡茶用水越来越讲究,由泡“粗茶”向泡好茶、“精茶”转变,许多人还追求用矿泉水、山泉水泡茶。五是由泡茶转向品茶,什么“高冲低淌滴滴饮”,还追求“茶经”“茶艺”“茶道”。某业余作家在其《守护》的小说中,还介绍共有22道程序的“茶艺”,什么“活煮甘泉”“乌龙入宫”“高山流水”“重洗仙颜”“玉液回壶”“芙蓉出水”。茶经、茶艺、茶道的品研与观赏,竟被美其名为“茶文化”,物质产品由此转化为精神产品。

从不知泡茶到学会泡茶,从泡粗茶到泡“功夫茶”,反映的是广大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飞跃。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闽南人也泡起了功夫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