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桥茶市发展滞缓 茶商抱团另辟生存之道

“江南第一茶市”近年来的脚步有些沉。

不久前,一名峨桥茶商在江苏南通卖茶,被市场竞争对手举报销售假冒西湖龙井。尽管经专家鉴定为真品,但因为没有取得茶产地品牌授权,最终其行为被定性为侵权但非假冒。因为没有品牌代理权,很多峨桥茶商手中的新茶进不了超市、专卖店。

在老峨桥茶市一边,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的峨桥国际茶城建成已整整10年,由于店铺结构不合理以及价格偏高,多数本地茶商对其并不“感冒”,至今尚有395个门面虚席以待。撑起一柄柄黄布伞的老茶市,仍是峨桥茶市的“主流”。

“江南第一茶市”仍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拥有“全国专业茶叶批发市场”、首批81家重点联系市场中唯一茶叶市场、“绿色批发市场示范单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全国重点市场”,国家“绿色市场”认证体系等一批金字招牌。如此地位和市场知名度,鲜有他者能及。

峨桥茶市这一舞台,造就了大批茶业精英,成千上万峨桥茶人遍布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外的峨桥茶人总计超过10万人。他们凭借多年积累形成的深厚人脉,为峨桥茶市采购、销售全国各地茶叶,成为峨桥茶市持续繁荣、经年不衰的重要支撑。

坐拥优势却发展滞缓,“江南第一茶市”路在何方?

梅务发1981年开始卖茶叶,是峨桥茶市历经沉浮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是梅务发最愿意回忆的一段岁月。“那时,每天来茶市装卸茶叶的卡车超过50辆,车子只要一到茶市,茶叶就被大量茶贩一抢而空。我的店里一天销一卡车茶叶,根本没问题。”如今10多年过去了,梅务发的生意并没有做大,他说,峨桥茶市名头很响,但在北京、浙江、山东等地多个茶市近年来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峨桥茶市的辉煌已不再耀眼。

在峨桥,有着和梅务发相同经历和类似看法的茶商并不少。在茶市浸淫多年,他们大多已走过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在茶叶采销信息壁垒逐渐消弭、茶叶销售规模化品牌化的当下,原本粗放、脆弱的个体自发经营模式,在市场竞争中乏力甚至遭受杯葛的情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峨桥茶市中。

茶商个体自发行为到抱团意识觉醒

困境开始逼迫峨桥茶人主动求变,抱团意识,开始在茶市中酝酿、萌发。峨桥兴乐包装公司老板俞洋最近很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生意不错,但牵扯他更多精力的是芜湖市茶业商会。这是一个以峨桥茶商为主体的商会,作为商会秘书长,俞洋近日一直在外,与茶叶产地的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对接和协商,以取得一些知名茶叶品牌的合法代理权。“进展还算顺利,峨桥茶市毕竟名声在外。”俞洋对峨桥茶人这次主动出击的成果抱有很高期待。

不论是在峨桥茶市里还是在外地,峨桥茶商亟需整合资源、抱团聚力,携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峨桥镇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芜湖茶业商会应运而生。据介绍,树立品牌意识、提升茶商素质、规范茶品包装、加强与产区对接,是商会成立后主要的工作方向。目前,已有不少在外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峨桥茶商加入商会,本地茶市中也已有1/3加入进来。俞洋乐观地估计“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

茶商抱团意识与政府积极介入的契合

茶业商会的成立,能看到政府的身影。而这只是当地政府积极介入茶市发展的一个方面。峨桥镇党委书记汪洋告诉记者,鉴于已建的峨桥国际茶城不能发挥效用,以及老茶市基础设施陈旧,该镇正规划建设一座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的大型专业市场,为峨桥茶市的重塑辉煌搭建平台。

记者在峨桥茶市走访期间,不少商家都对记者表示茶市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管理。对此,峨桥镇正在积极谋划建立一支综合管理队伍。根据汪洋的设想,这支队伍将包括工商、税务、质监、卫生等相关部门人员,一方面规范茶市经营行为,另一方面把住茶品质量安全关。在规范自身的同时,提升峨桥茶商的竞争力,以实现峨桥茶市的更大发展。

瞄准相关高附加值产业另辟生存之道

面对峨桥茶市的不振,不少峨桥茶商已经开始主动转型。进入茶叶包装、茶具等高附加值产业,成为其中最具代表性、效果也最好的一条路子。

梅地亚茶业有限公司是峨桥一家专门给茶叶做配套的茶叶包装企业。在该企业展厅内,罐装、盒装、红木装等上百种茶叶包装令人大开眼界。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人们不光讲究茶叶的口感,也注重茶叶的包装。正是看中这一点,他们的企业在原来从事茶饮品研发的同时,又拓展领域开始了茶包装盒的设计生产,市场销售非常好。

一些峨桥茶商还利用峨桥营销大军分布广、信息传播快的特点,给茶叶产业做配套。位于峨桥茶业科技工业园的芜湖绿地包装公司,利用在外地的峨桥营销人员,第一时间把全国各地茶叶包装的流行趋势传回本部,由公司自主设计、生产和销售茶叶外包装盒。凭借着给十几家著名品牌做配套,该公司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峨桥茶市发展滞缓 茶商抱团另辟生存之道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