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悟禅 禅茶相融

自古以来,茶与禅形影相伴。史书中对禅寺喝茶之风作过这样的描述: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真是从早到晚,整天离不开茶。宋朝大诗人林逋并有《西湖春日》诗说: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其时西湖寺庙,按时敲击茶鼓,召聚僧众喝茶,已经成为禅寺的规矩。寺中设有茶堂,派茶头来管茶水,可见茶禅之盛。
许多名茶的传说,都与禅事有关。四大名丛之一的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的高崖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寺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老方丈告诉状元,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的。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后向老方丈要了一盒进贡皇上。后来,皇上喝了大红袍,顿觉神清气爽,龙颜大悦,将一件大红袍赐予状元,让状元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以后,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至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黄山的毛峰茶也有一段传奇的故事。话说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便升腾起一团云雾,慢慢地化出一朵白莲花后来,皇帝知道了此事,特召熊开元进京演示,果然再现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赞赏他献茶有功,拟升任他为江南巡抚。而此时的熊知县感念于黄山名茶的清高品质,于是谢绝了皇帝的美意,只身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终日与黄山毛峰茶、与神泉水及禅房道友相伴。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对出家人品茗的情景也作过精细的描述,当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得有趣。单说那栊翠庵里妙玉请黛玉、宝钗、宝玉品茶,其茶叶是上品的六安茶、老君岩等;其茶具是海棠花式雕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极为精致;其泡茶的水,贾母、刘姥姥那头是旧年雨水,黛玉、宝钗、宝玉这里,用的更是梅花上的露水在妙玉面前,连博学多才的黛玉就成了大俗人,可见妙玉对吃茶可是讲究到骨子里面了。据考,我国出家人吃茶形成风气,大概始于东晋时期,到唐朝而一时盛行开来。唐朝的从谂禅师,还别出心裁地把吃茶引进禅法,由此开启学人,入于觉路。
至于出家人为什么喜欢饮茶,自然有多种说法,一说寺庙大都建在名山秀水之间,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出名茶之处,于是出家人与茶就有了某种天然的亲和;二说出家人喜欢清静,而茶的品格就是一个清字,正好契合了出家人的心境。其实,佛家人对此已有自己的说法,他们认为茶有三德:一是宜于坐禅,通宵诵经;二是饮食后有助于消化;三是茶为不发之药,有益于抑制欲望。茶的这三种作用,说的都是其实用功能。然而它只有与佛家的修行以其为乐的人生态度相契合,才能真正领悟茶与禅的相通之处。《茶经》最经典的一句话是: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可以说是饮茶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如果我们再联想到《易否象传》中君子以俭德避难的说法,也就不难理解君子之交淡若水的真正寓意。茶之性,俭也;茶之本,洁也;茶之行,雅也;茶之功,醒也;茶之境,静也;茶之魂,和也。而这些正好契合了禅的本真,让人在饮茶中体味闲适之乐,享受心灵的安宁,达致身心与精神的和谐。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会友、以茶示礼,其情浓浓,其意融融。在工作之余,来一番别有情致的参禅品茗,倒也不失为一种有益身心的调节,一次心灵的洗礼。正所谓好香用以熏德,好茶用以涤烦。
洪启嵩在《喝茶解禅》一书中,以茶喻禅,以茶悟禅,同时,也以禅解茶,从一杯茶,体味平淡而幸福的美好,享受当下的生活,仿佛轻轻地呼唤人们:放松喝茶,用心生活。一壶花里听春禽。在茶的世界里,没有嘈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流水、行云和悠扬的琴声。茶的精神,禅的意境,在这里融合、升华,让人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浮躁,多一些闲适;少一些虚伪,多一些真诚,那世界会多么的美好啊!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品茶悟禅 禅茶相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