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宜兴,千年紫砂展新姿

江苏宜兴有7000多年制陶史。紫砂陶、均陶、青瓷、精陶和彩陶是宜兴陶瓷的五朵金花,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紫砂陶。宜兴,一座以紫砂闻名于世的城市。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土,说的便是紫砂。明代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便是宜兴的古称。紫砂泥矿土是宜兴特有的一种含铁质、黏土质、粉砂岩的自然特殊矿土,将紫泥、本山绿泥、红泥等3种基泥按不同分量颗粒粗细的配比,经不同温度的烧制,能够呈现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墨而不黑的效果。用紫砂壶泡茶,既能发茶香,又无熟汤气。养壶得法,使用越久,色泽越发古雅光润,宛若珠玑。紫砂壶因茶而生,更因其素面素心、质朴温润的品性,深受人们喜爱。明清以来,许多文人以定制、设计、撰铭、书篆等形式参与到紫砂壶的创作中,使其由单纯的日用品变成了集金石雕塑、书画诗词于一身,散发着浓厚文化气息的艺术品。

记者日前赴宜兴采访时发现,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手工制作技艺,如今大放异彩,更趋繁荣,紫砂文化正在成为宜兴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
古街古镇连接历史和现代
这里,旧时曾是繁华热闹的紫砂一条街。家家捶泥,户户制陶,他们利用临街前屋摆起货架设店经营,后屋为作坊,营销紫砂壶、盆、瓶、碗、罐等。百甄哀玉家家响,青烟处处画溪烟。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紫砂生产的热闹繁忙之景。
来到宜兴,感受古老的紫砂文化,不能不去古南街。古南街地处丁蜀镇,南枕蠡河,北依蜀山,被誉为宜兴紫砂的发祥地。映着落日余辉,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喧嚣远去,恍若隔世。长条木板拼门,雕花短木方格窗,斑驳的墙壁,黑砖灰瓦,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幽深而逼仄的老街,含蓄而内敛,安静而祥和。被岁月痕迹侵蚀风化的门牌号依稀可见,狭窄的路旁码放着一袋袋紫砂泥,虚掩的窗户里时而传出拍打紫砂泥片的声音,让人不禁凝神,这一扇扇并不起眼的门里,藏着怎样的紫砂故事
这里,旧时曾是繁华热闹的紫砂一条街。家家捶泥,户户制陶,他们利用临街前屋摆起货架设店经营,后屋为作坊,营销紫砂壶、盆、瓶、碗、罐等。百甄哀玉家家响,青烟处处画溪烟。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紫砂生产的热闹繁忙之景。
这里,传说中被尊称为宜兴陶业祖师爷范蠡,其开凿的蠡河南可通杭州,东可达无锡、苏州、上海,北可通京华,蜀山古南街一度成了商贾云集之处。
这里,先后成立了最早的紫砂行业协会宜兴紫砂同业公会;最早的紫砂工厂宜兴利永陶器商店;最早的紫砂职业教育宜兴陶瓷职业学校,任淦庭、顾景舟、蒋蓉等近60位,几乎都是出生成长在蜀山古南街,他们的旧居、寓所、店面、作坊,以及创办的传习所、陶业公会等至今犹存,蜀山古南街所保存的明清以来陶瓷业的文化空间和形态,其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弥足珍贵。
古南街,述说着一段辉煌的紫砂历史。
一个巨大的紫砂壶立于村口,这就是被誉为中国紫砂第一村的宜兴紫砂村。紫砂村原名上袁村,陈鸣远、邵友兰、邵大亨、程寿珍、王寅春、顾景舟等紫砂名家皆出生此地。
村子里的紫砂人家比邻而居,各种各样的招牌告诉来访者,这里是紫砂壶的天地,每家每户都与这小小的茶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意走进一户人家,抬头即见志博轩3字。古色古香的橱柜里面陈列着千姿百态的紫砂壶。在窗边的制作台前,女主人蒋国芬正在专心制作紫砂壶,手边摆放着数十种工具,只见她一会儿用竹片拍打壶体,一会儿又用带有弧度的竹片修饰壶身手工制作过程异常复杂、繁琐。她告诉记者,制作一把壶需要3至4天,经过上百道程序。
如今,紫砂村90%以上的劳动力在做壶,每年有近百万件作品远销海内外。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说,紫砂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紫砂村已走上了以紫砂资源为优势的发展之路。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陶都宜兴,千年紫砂展新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