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茶道的完美结合

佛教对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有不少的得道高僧是品茶、制茶大师,他们在茗茶的芳香之中促进了中国茶道的发展,在这些高僧大师的不断努力之下,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茶和佛教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现实的生活上,佛教特别是禅宗需要茶叶来协助修行的功能,而这种嗜茶叶的风尚,又促进了茶业的发展。而精神境界上,禅是讲求清净、修心、静虑,以求得智慧,开悟生命的道理;茶是被作为药用的特殊作物,有别于一般的农作物,它的性状与禅的追求境界预为相似。于是禅茶一味、茶意禅味,茶与禅形成一体,饮茶成为平静、和谐、专心、敬意、清明、整洁,至高宁静的心灵境界。饮茶即是禅的一部分,或者说:茶是简单的禅、生活的禅。
饮茶与佛教的融合,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据古书记载,唐宋时代的名刹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禅僧们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吸饮香茗。法堂的左上角悬挂着茶鼓,按时击鼓召集众僧饮茶。宋代林通《西湖春日诗》中的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和《宋诗钞》陈造的诗句茶鼓适敲灵鸳院,夕阳欲压箱沂城,描绘了一幅茶鼓声下寺院幽寂苍远的意境。寺院中专事烧水煮茶,献茶款客的僧人称之谓茶头。一些寺院门前还有茶僧,专为游人惠施茶水。寺院茶也有不少名目,如供奉佛祖、菩萨、祖师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吸饮的戒腊茶,全寺上下众僧共饮的普茶等。禅僧早起第一件事即饮茶,后再礼佛。饭后也是先品茶再做佛事。丛林还立下规则,每天需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时举行点茶、点汤仪式,供茶、点茶、点汤后来均纳入佛教仪轨。专以茶汤开筵的,称之为茶汤会。每奉佛教节日,或朝廷钦赐丈衣、锡仗之时,则举行盛大的茶仪。以茶敬佛到了宋代,发展为茶百戏,即以茶为媒介,在茶汤中进行各种物象表演,实际上就是水丹青。宋代陶谷的《外茗录》曾有此记载,茶至唐渐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鱼,但须臾就散灭。时人谓之‘茶百戏’。与水丹青相媲美的是水书法。《蚌茗录》中还讲述了一个禅僧在茶汤中写诗与吟诗的故事。唐宋时代斗茶也十分时行。斗茶由品茶发展而来,在茶宴上,僧人、施主、香客通过品饮、鉴评各种茶叶质量,决出高低,故又称茗战。后为决出进贡朝廷的极品茶,遂后斗茶风遍及各地。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和章眠从事斗茶歌》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斗茶场面。
佛教禅宗的主要修为方法是坐禅,而坐禅除了选择寂静的地方外,还要求注意五调: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这五调,特别是调睡眠,都与饮茶有一定的关系。就是佛教其他的各宗各派的修行,对于五调也多少需要注意到。茶叶不但受到佛教禅宗的重视,同样的,也受到其他各宗各派的重视,以致于所有名寺大庙,不但设有专门招待上客的茶寮或茶室,就是法器,或者是一些法会活动也都与茶有关,例如:普茶、施茶等等。而在佛殿、法堂的钟、鼓,一般都设在南面,左钟右鼓,若是设有两鼓,就将两鼓分设在北面的墙角;设在东北角的,叫法鼓,设在西北角的,就称茶鼓。这些与茶有关的作为和称呼,无疑的也是佛教对茶的一种重视的表征。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佛教与茶道的完美结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