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发展 创新技术 漳平水仙茶减产反增收

“老乡,今年多雨水,春茶减收了吧。”日前,在漳平南洋乡北寮村茶山上,记者问正在为茶树施肥的茶农邓东钿。“是啊,我的13亩茶园,今年才收获春茶260公斤,比去年少收50公斤以上。”邓东钿说,“不过,今年春茶卖了好价钱,平均每公斤300多元,销售收入反比去年多了5000多元。”

漳平水仙春茶减产,茶农却增收。是不是当地的普遍现象?当地人种茶有什么诀窍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当地的茶合作社、茶农。

个体经营粗放管理,水仙茶一度进了“死胡同”

漳平市是闽西著名茶乡,种茶历史悠久,从元代起就已开始种植水仙茶。进入21世纪,茶叶市场渐渐活跃起来。铁观音、普洱茶等茶价格大幅上涨。茶农种茶积极性高涨,老茶园得到垦覆,新茶园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拥有茶园面积近5万亩,年产毛茶2000多吨。

“种植面积虽不断扩大,但并没有给茶农带来更多的增收。”该市南洋乡水仙茶合作社负责人邓长寿介绍说,由于老茶园多,管理粗放,制茶技术落后,生产的茶叶知名度不高,价格低。同时,各茶农之间相互交流少,各念各的茶道经,即使个别茶农加工出质量上乘的茶叶,由于量少,也常常被外地茶商以低价收购,严重制约着水仙茶产业的发展。到2007年,由于市场不景气,加上生产的茶叶质量普遍不高,又没有一个收购茶叶的机构,这一年水仙茶销售处于低迷状态。“铁观音售价每公斤成百上千的,我们的茶1公斤30元都没人要,大量的茶积压着。茶农辛辛苦苦一年,还得赔钱。”邓长寿回忆说,“不能赚钱的事谁愿意做,第二年,大家都不愿再管茶山,任茶树自生自灭;有的人开始砍掉茶树种起果树。”

再不寻求发展的新路子,5万多亩的水仙茶就要变成荒山了。

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水仙茶农增收的“助推器”

“亏则变、变则通”。2008年初,该市组织农业局农技员、人大代表、制茶能手、在外乡贤、茶商和当地制茶能手等,到安溪、华安等地实地考察,在当地展开调研。经过多次反复研讨,最终达到成一致共识,成立合作社,走“抱团作业”,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打响水仙茶品牌。

2008年9月,该市首个茶叶合作社——南洋乡茶叶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服从管理、风险共担、自负盈亏”的原则,广泛吸纳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茶农及业界人士入社。茶农入社不收分文,只以茶山入股,便可成为该社社员。合作社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商标标志、统一外形包装的“五统一”管理机制,打造特色品牌,蓄积漳平水仙茶占领市场的强势。

合作社一成立,就紧紧盯住当地茶山普遍缺水、交通不便、低产茶园比例大等问题不放松,积极争取现代茶业发展、茶园绿色防控等项目和资金,并发动社员自筹配套,按照目标要求认真实施项目建设。成立以来,共投入资金2345万元改造中低产茶园4000亩,安装引水管网18公里,建设节水喷灌工程500亩、茶园环山公路22.7公里,建设蓄水池60个,茶山安装太阳能灭虫灯、释放捕食螨1000亩,建设标准化绿色生产基地5600亩。茶产业的标准化、生态化建设,为漳平市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顺利完成国家级漳平水仙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实施,成功申报“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福建省十大产茶大县”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作社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等服务,引进开发新品种、新技术,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茶农生产技术水平。从成立至今,合作社已组织六批次近300名茶农到安溪、宁德、武夷山等地参观学习,邀请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科院等院校的教授、专家前来授课,现场指导茶叶生产。去年,合作社还专门从宁德请来师傅,现场指导培训红茶制作工艺,改变了“漳平水仙”茶品单一的局面。四年多来合作社共举办茶叶无公害栽培、水仙茶制作、叶面施肥等技术培训班23期,累计受训人数达1800余人次,建立科技示范户120户、核心农户18户。每年在该乡都举办茶王赛、斗茶赛,茶农们踊跃参与。同时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茶博会、鉴评会,2008年以来,“漳平水仙”共获得北京、上海等地举办的茶博会金奖15个。

为调动茶农的生产积极性,维护社员利益,合作社积极寻求产销合作伙伴,实行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降低市场风险,使社员销路有渠道,收入有保障。2009年以来,合作社先后与广州捷源茶业贸易有限公司等签订合同,把南洋乡生态茶园作为公司原材料供应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当地交易市场为中心,辐射广西、北京、云南、济南、长沙等地区的市场销售网络。 “加入合作社,技术、销售都不用愁。这几年,我茶园面积没扩大,收入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底入社南洋乡南洋村茶农潘永金提及合作社时赞不绝口。

创新技术提升品质,水仙茶农增收的“加速器”

“现在要买春茶?哪还有啊。早就已经脱销了。酒香不怕巷子深,好茶就不愁销路。 ”该市和平镇和村村制茶能手林建想告诉记者,“不过今春虽多阴雨天气,却能出好茶,得感谢市农技员的悉心指导。”

为进一步推广科技种茶,提升茶品质,今春,该市启动百名农技干部“联乡挂村进基地”服务活动,早布置,安排农技员进村庄,上茶山,面对面指导茶农开竹节状排水沟,早施催芽肥,扫除园内落叶,剪除附虫卵枝条,集中烧毁等,促使茶树春芽早发、多发、齐发、壮发。“雨季没有出现大面积菌虫害,茶叶特别鲜嫩,为出好茶打下基础。”林建想说。

“农业靠天吃饭”,敢拼的漳平茶人偏不信这个邪。阴雨天气对采茶制茶影响较大。制茶能手郑文海、李发金等人和该市农艺师一道,经过反复实验,探索出一条抢晴摘青,改贴地晒青为架高离地凉青,空调恒温排湿等茶叶凉青走水的新方法,使茶青在阴雨天气走水快,而且走水均匀,制出的茶更甘甜醇厚。今年郑文海的部分春茶卖出了1公斤3000多元的好价钱。“以前1公斤几十元,卖不出去;现在1公斤,几百上千元的,茶商抢着要。所以要增收,就一定要精心做好茶。”郑文海向记者算起明细账。

漳平水仙茶饼是乌龙茶系列中唯一的方块紧压茶饼。长期以来,其制作方式依靠手工用木模具一块一块压制包装而成。包装的茶饼不精致,大小不一,而且包装速度慢,制茶时间长。南洋乡水仙茶合作社与厦门一机械研发公司合作,经两年多的努力,成功研制出、茶饼自动压制包装机。“包装机的压制包装速度是传统木模具的10倍,省时省力。而且包出的茶饼更均匀、更精致。”合作社负责人邓长寿说,“而且,制作的时间短了,制茶受天气的影响也就少了许多。”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抱团发展 创新技术 漳平水仙茶减产反增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