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的禅宗佛教,佛教与茶参禅悟道

净心自悟 禅茶本一“家”

禅宗与茶在内在精神本质上存在着惊人的类同构现象。禅宗至慧能而定形,其旨不外净心自悟四字。一方面在他看来,人的本心与佛性毫无殊异,都是清净澹泊的,只要顿悟,便可成佛,所以他们比以往的僧侣更推崇自然、本色;另一方面,虽然在提倡澹泊清净、遁身自然、与世无争等方面禅与其它宗派是一致的,但其他佛宗往往借助外在形式以达到这种境界如隐、戒、定(老庄也类似),禅宗却强调内心体验、把平衡心灵的力量从外在的大自然、社会拉回到内心,以为清净本心才是永恒的。所以禅门僧徒主张远离尘嚣又不失自在适意的人生哲学,追求清净又不失优雅的生活情趣,这已失却了宗教的普遍的禁欲主义之意义,倒俨然是中国封建后期士大夫的一种更精致高雅的生活方式。

佛教与茶参禅悟道

佛教与茶 自佛教传入中土,它便与茶结缘。佛徒修禅悟道,打坐禅定,皆需要以茶破睡提神,这促进了茶风的传播,但佛教对茶的更大贡献,是使佛性与茶实现了真正的契合。 参禅悟道,讲究的是切身体验和顿悟,恰与品茶之道相合。品茶不论对象,百人百味,千人千感,正如禅宗的拈花微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佛教禅宗的理想境界是将思想融化在日常生活中,茶食正是每日都要遇见的常事。寻常人家离不开茶,寺院也离不了茶,正所谓“和尚家风”。 寺院中有“茶室”,设”茶鼓“,“茶头”,献茶待客,也为路人施茶。每日供于佛祖前的茶称为“ 茶”,禅门中更发展出了肃穆庄重的“茶仪”,佛门每逢大事,都要举行盛大的茶仪。 天下名山僧占多,话多寺院古刹坐落于深山去雾间,适宜于茶树生长,许多名茶也出处于僧人之手,如径山寺的“径山香茗”,浙江惠明寺的“惠明茶”。

茶诗赵朴初的“咏天华谷尖茶”欣赏

《咏天华谷尖茶》(民国·赵朴初)   赵朴初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佛教人士、书法家、诗人、作家。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中,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深情细味故乡茶,  莫道云踪不忆家。  品遍锡兰和宇治,  清芬独赏我天华。 全诗仅28字,却环环相扣:先写对故乡茶的“深情细味”,表达即使“云踪”四处也依然“忆家”的情感。继而笔锋一转,突兀而起:品遍了闻名世界的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的好茶,“清芬独赏我天华”,充满了对中华茶文化的自豪与深情。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茶文化中的禅宗佛教,佛教与茶参禅悟道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