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产量少,大红袍名字来源介绍

采摘周期

采摘周期[Pruning cycleD 每季或每批次采茶间隔的时间。旧的采摘制度采茶期短,只采春、夏茶,不采或少采秋茶;每季新梢养大于采,批次少,批次间隔周期长;产量不高,品质下降。按科学采摘标准适时、分批、多次采摘,则可缩短周期,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茶树采摘周期与气候生态条件、茶类、品种、肥培管理水平等因素关系密切。华南茶区头轮茶45天采一批,24轮茶34天采一批,56轮茶56天采一批;春茶初期采制名优茶一般13天采一批;边销茶采割全年只刈割12次,采次少、周期长、产量稳定;机采批次也较少,间隔周期长。参见“采摘标准”。

大红袍――茶中状元 香气冠绝

我生平喜欢山,山以往往与兰与茶挂钩,因为我是个“兰痴”,亦是“茶迷”。故到福建武夷山游玩三者兼而有之,不亦乐乎!唐代重视阳羡茶(那时还有没宜兴紫茶壶);宋代重视建安茶(应为武夷山的茶种);明代嘉靖期间,徐炖写了一体《武夷茶考》。福建的武夷茶才“崭露头角”。到了清代,武夷茶与江苏宜兴的紫茶壶皆大大盛行。武夷山的名茶中,我最喜欢的一种稀世珍品“大红袍”,产量奇少,但馥郁清远,香气冠绝。天心岩有个小岩洞名为“九龙窠”,有数株茶树,叶大如掌,置于壶中,茶汤立即变为胭脂红色,故名。以前的大红袍 是贡品,非民间人士可以得饮,视为“茶王”与“茶中状元”。从植物学上而言,大戏袍应为武夷岩茶的变种。芽叶细而厚,稍泛紫色;发芽迟,萌芽轮轮次少。另有一说是清代有位县官,因喝此茶而病愈,故把大红袍披于茶树上,视为神明云云。

大红袍名字来源介绍

“大红袍”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员身穿大红袍,解下袍子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一个故事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聪明的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 所以粤语中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茶”(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如今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自古物以稀为贵。这么少的东西,自然也就身价百倍。 民国时50克就值64块银元,折当时大米2000千克。前几年,九龙窠的大红袍茶拿到市场拍卖,20克竟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来源:茶坊全话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大红袍产量少,大红袍名字来源介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