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安珍退耕地里念茶经

  退耕还林的8年,对竹溪人来说,是值得特别回味的8年。 竹溪人说,这8年,他们顶着压力,在退耕地里念“茶经,硬是将竹溪这个原来排不上号的传统茶叶县,发展成全省第二大茶叶县。

  顶着压力念茶经

  明安珍对“3月22日这天,记得特别的清楚。

  对竹溪的退耕还林来说,这一天是个分水岭式的日子;对她这个主管退耕还林的林业局副局长来说,则是如释重负的日子。 竹溪,也是全省退耕还林的试点示范县。但地退下来之后栽什么树,却让县里的头头脑脑们犯难。 过往,县里曾经大力推广种植柑橘、梨等水果,但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结果是“梨酸伤农;柑橘,也被一场大雪全部冻死。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竹溪人选择了茶树。竹溪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适宜茶叶生长,早在唐代,这里出产的梅子茶,就被武则天钦定为贡品。但2000年退耕前,全县茶叶面积仅有不足4万亩,年产值只有几千万元。决策一经做出,执行的力度就前所未有。

  退耕的头一年,国家下达的6万亩计划,一半以上栽上了茶树。茶树在不断长高,竹溪人的不安也与日俱增。退耕还林,是国家出资买生态。国家严格规定,退耕还林还生态林,必须达到退耕面积的80%,否则,国家不予验收。而茶树,传统上被划属经济林之列。验收不合格,退耕农户就得不到钱粮补助。那县里该如何向他们交代!压力可想而知。

  转机出现在明安珍记忆中的特别日子――2004年3月22日。这一天,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来到竹溪考察。当他在水坪镇前进村看到5000多亩绿油油的茶树时,他说,退耕地里还茶树,山绿了,土固了,农民收益也有了,见效比还生态林快。随后不久,茶树被定为生态、经济兼用林。竹溪人的压力解除了。

  茶经念出富产业

  压力解除,“茶经也就越念越响!

  2007年底,当竹溪完成国家退耕还林计划时,全县的茶树规模达到了15万多亩,由原来的全省第25位,一跃成为全省第二位。发展产业,必抓特色;竹溪的特色,在于茶叶。茶叶,被确定为竹溪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茶叶“产业化专用资金进入了县级预算,全县的财力、物力被尽可能地集中到茶叶产业上来。有了茶树面积这个基础,品质、品牌、市场就成了着力的重点。

  龙王垭茶业集团公司在全省第一个拿到有机茶国家认证书。有机绿茶行销海内外,成为竹溪茶叶的“王牌,产量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70%。整合品牌,合力闯市场。全县20多个茶叶品牌,整合成“龙峰、“梅子贡、“银桥三大系列品牌。“龙峰位列“湖北十大名茶,“梅子贡、“银桥也跻身“湖北十大无公害名茶。到去年,全县茶叶产业综合收入已超过2亿元。超常规的发展,成就了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

  茶经念出山民的信心

  汇湾,梅子贡茶就产自这里的梅子垭。冬日的早晨,登上梅子垭,放眼远眺,漫山的茶树,好似绿毯铺山峦。难怪茶圣陆羽登上梅子垭后,发出“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的感慨。尽管一千多年前,梅子贡茶就声名远播,但在退耕还林前,这里的老百姓却一直守着“金饭碗讨饭吃。“主要是茶叶不成规模,没有产业辐射力。乡党委副书记虞荣明说。借退耕还林的东风,汇湾乡在原来的坡耕地上,发展了近3万亩茶树,人均1.4亩。

  如今的贡茶之乡,几乎是“家家种茶树,户户有佳茗。梅子垭旁的双丰村,海拔1200米。“我们村叫‘双丰’,但以前从来都没有丰收过,更谈不上‘双丰’。村党支部书记阮班友自嘲地说,那时,村民靠种玉米、小麦为生,一年下来,也就千把块钱的收入。退耕后,村里发展了1300多亩茶树,在茶树中又套种了木瓜。现在一亩茶叶至少可获纯利800元,好的可获利1500元,另外还有100多元的木瓜收入。村民唐国珍,退耕还茶17亩,一年的茶叶收入有1万多元,这还不包括国家给的补助。记者问她,还愿不愿意回头再去种粮食那不是丢掉“金饭碗再去受穷,谁还愿意啊。“我家茶园还未到丰产期呢,种茶我是越种越有信心了。唐国珍爽朗地说。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明安珍退耕地里念茶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