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史资料的珍物,茶声

《茶声》半月刊创刊于抗战时期的1939年,《茶声》是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安徽办事处主管,《茶声》半月刊社主编;社址在屯溪(今安徽黄山市)交通路49号。《茶声》半月刊的零售价格为每期五分,全年预定价格为一元;其办刊的经费主要是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安徽办事处、安徽茶叶管理处和祁门茶业改良场予以津贴、资助。

《茶声》半月刊虽然是在屯溪编辑、印刷和发行,但许是印量少、时间久远和战时的散佚等原因,所以我苦苦地寻觅了很长时间也未能发现其踪影,尽管我也居住在屯溪(今黄山市);想来这也是一件十分懊丧和遗憾的事……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也就在我心灰意冷几近放弃的时候,从山东济南市传来佳音,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收藏家因我对茶文化的热爱和收集茶史资料的执著,愿意将他珍藏多年的《茶声》半月刊共十四册转让于我;一是让

《茶声》半月刊回到屯溪、回归故里,二是让《茶声》为我的茶文化研究助一臂之力……据1941年2月15日出版的《安徽茶讯》月刊第一卷第2期介绍:

《茶声》半月刊自 1939年创刊到1940年7月共出二十四期,而我得到的《茶声》半月刊也只是第一卷的第10期至第24期,但这十四册刊物中却有“革新号”和“扩大号” 等,这无疑是《茶声》半月刊极有意义的“里程碑”;而有了这颇具史料性与文献性的“革新号”和“扩大号”,对于未能收集全套的

《茶声》半月刊也就释然了。因为这十四册《茶声》半月刊也算是茶书刊资料的“珍物”,它不仅具有收藏价值,亦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和文献价值。

《茶声》半月刊的办刊宗旨如编者所言:“是我们茶叶界同志讨论茶叶产制运销问题的一角园地”;其主要栏目有:社评、代评、调查、本社本刊、茶区漫游、工作实录、行情市况、专载、茶叶小品和诗歌等;编者在“本社本刊”中说:“本刊以后除讨论茶业各项问题为主外,并得刊载有关农村经济文字,以求茶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贯通研究;本刊刊载文字,务求生动实际,以激发大众读者的兴趣”。编者还特别强调说:“在内容及版式方面,我们尽力加以整理与改进,但因印刷条件,太差,一时尚难达到理想的地步内容方面,我们增加了社评短评、茶界消息和茶人动态各项……”《茶声》半月刊的编者还坚定地表示:“但我们不愿在困苦情形之中,抛弃这块小的茶叶园地,而使‘茶声’中途夭折,所以在短期休刊期中,我们已经干了许多奠定本刊基础的工作;如调整各部干事,增实编辑内容等,好似在这荒芜的茶园,耕耘了地,施下基肥,播下种子,期待着这种子的繁荣,不能不说这短期休刊期中的收获。”其时,《茶声》半月刊的境况甚是尴尬,一方面是茶叶工作者编辑刊物的热情很高,一方面是办刊的经费十分紧张,况且印刷条件差和刊物纸张低劣的状况也难以改变。虽然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安徽办事处、安徽茶叶管理处和祁门茶业改良场每月给予《茶声》津贴一百三十元,但是,《茶声》半月刊每期仅印刷费就需要七十元;而在《茶声》创刊不久,印刷费用就涨到了每期需九十五元。所以,编者在《茶声》半月刊上公开承认:“筹措经费,颇费时月”,如是,《茶声》半月刊也就出现了延期出刊和合刊的现象;同时还在创刊至第9 期后,因人员和经费等问题而进行了短期的休刊调整等。

1939年12月5日出版的《茶声》半月刊,就是第一卷的第11期和第12期合刊;也就在这期合刊上,《茶声》半月刊向读者公布了新的编辑、发行人员名单。“本刊负责各位干事,均各有职业,每在百忙之中,尽力抽出最大时间,为本刊努力。本刊干事调整后职务分配如下:常务干事向君耿酉,副常务干事张堂恒、郑铬之,推销干事林继尧;编辑干事张堂恒(未到之前由施平代)、郑铭之,推销干事林继尧、单纯如;出版干事周日轩,会计干事张寿基、单纯如”;当时,向耿酉任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安徽办事处业务课课长,并兼任茶叶组组长。

《茶声》半月刊的内容十分丰富,从茶叶的栽培管理到加工制作,从茶叶科技到茶市行情,从安徽到全国各地茶区,从沦陷区茶情到国外茶叶销售概况都有涉及,特别是其刊载的《茶行登记管理规则》、《外销茶箱包装管理办法》、《统一制茶业者品名及商标办法》等,都是研究抗战时期茶业经济的珍贵史料。而其时《茶声》半月刊的撰稿者大都是著名的茶叶专家和茶界的工作者,如吴学农、范和钧、程铸新、傅宏镇、张堂恒、袭览耕、施平、郑铭之、向耿酉和方君强等人;对于作者的投稿,《茶声》半月刊说:“在过去我们已经刊布关于酬劳投稿者一些稿酬的话,本刊虽然在经费十分困苦情形下,自后务求增加,以答谢作者的厚意”。

1940年1月20日,《茶声》半月刊推出了“新年号”;同时在这一期刊物上发出了一则征文启事:“新年号”本社为提倡茶业之研究讨论,及发挥政府战时茶叶政策起见,特举办新年征文,征文办法如下……《茶声》半月刊征文的题目范围是,以讨论茶叶产制运销之改进,茶叶生产成本之调查、研究等;征文的体裁不作限制,文言文或白话皆可,惟字数要求在二千字以上,用毛笔或钢笔缮写清楚,并加新式标点。征文的评判工作是由《茶声》半月刊聘请茶叶专家组成评判委员会来评判等级,他们是吴觉农、程铸新、陈公亮、胡浩川、费鸿年、刘庆云、冯和法、冯晓钟、向耿酉和傅幼文等。1940年5月5日,《茶声》半月刊第一卷第19期在“诗歌”栏目里,还刊发了崔宝璜题《茶声》诗一首:“茶政今番特地新,敢将牙慧乞诗人,战时外汇应调整,裕国犹须并裕民。子细研求种植方,蒙山垂露展旗枪,茶声刊物师鸿渐,贸易居然胜列强。时值三春向品夸,垂青孕紫碾名茶,石泉槐火新尝试,七碗迟冷动井华。世界纷纷物竟年,岛夷争种著先鞭,我华品类人称赞,预卜推销遍大千”。此诗通俗易懂,虽是赞颂《茶声》但值得一读。

1940 年7月20日出版的《茶声》半月刊第一卷第24期是“内销茶特辑”,在这期特辑上刊载了《安徽省本年度内销茶概况》、《财政部管理全国内销茶叶办法大纲》和《财政部管理全国内销茶叶实施办法》;同时还刊发了中国茶叶公司安徽办事处、安徽省茶叶管理处共同制定的《会同办理内销茶叶简则》等;为了保证内销茶有关规章的顺利执行和内销茶平衡费用的缴纳,《茶声》半月刊“内销茶特辑”还刊登出《安徽省内销茶叶现金保证缴纳平衡费办法》和《安徽省内销茶叶运闽窨花保证在闽结缴平衡费办法》等。据《茶声》半月刊介绍;征收内销茶平衡费,一为调节内销茶叶量,二为稳定国内外茶叶市场,三为维护茶商利益,四为防止走私资敌……为此,《茶声》还专门刊载了茶界专业人士撰写的“释内销茶平衡费”的文章。所以说《内销茶特辑》对于研究抗战时期的茶叶经济、尤其是内销茶的产、供、销等都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或是研究价值。

《茶声》半月刊创于距今有65年了,虽然它只是戋戋小册,但它所经历的挫折和磨难,它所记载的茶人的含幸茹苦以及那微苦而甘的茶香,唯藏书人与亲历者方能体味与同享;所以,我视其为茶史资料的“珍物”,因为《茶声》的价值永远不会湮没。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茶史资料的珍物,茶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