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水时火力大小影响茶汤质量

选好了茶,备好了水,下一步就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候汤。蔡襄在《茶录》中也说“候汤最难。”对茶痴迷者多得个中三昧,喜欢洗手净心,亲自烹煮。黄庭坚有句:“刘侯惠我小玄壁,自裁半璧煮琼糜。”范成大也云:“聊掬玉尘添石鼎,自煮鱼眼破龙团。”在其诗中也隐隐透着慎重。
候汤,包括火候和定汤两个方面。火候,是指煮水的火力;定汤,则是对泡茶用水温度的定夺。苏东坡说“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煮水时的火力大小也会影响到茶汤的质量。煮水一般要求用活火,就是炭火而有焰的。如今用液化石油气,取“活火”十分方便,呈蓝色火苗即可。昔时用柴或炭烧火。若用柴烧则易生烟,烟气侵水,则冲茶时茶味尽夺。故强调用炭。“火必以坚木炭为上。然木性未尽,尚有余烟,烟气入汤,汤必无用。故先烧令红,去其烟,兼取性力猛炽,水乃易沸”(许次纾《茶疏》),同时要“炉火通红,茶铫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汤有声,稍稍重疾,斯文武之火候也”(张源《茶录》)。即讲究火候,又讲究扇法。因为“过于文则水性柔,柔则水为茶降;过于武则火性烈,烈则茶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要旨也。”
定汤,则对冲茶的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茶之殿最,待汤建勋,”清·袁枚,在《随园食单·茶酒单》中,详细叙述了定汤之术,他说:“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可见定汤的操作大有学问。有则故事足可证明他确定精于此道。一天,裴中丞过随园,袁枚亲自煮水定汤招待。第二天裴说:“我昨天过随园,才真正吃到了一杯好茶。”
烹茶的水温,依茶的不同而有区别。唐时煮茶,以第二沸时投末茶;宋代点茶,以背二涉三之际冲点末茶,而明代以后冲泡全芽叶条茶,水温就要提高一些。明·张源在《茶录》中说:“蔡君谟汤用嫩而不用老,盖因古人制茶造则必碾,碾则必磨,磨则必罗,则茶为飘尘飞粉矣。于是和剂印作龙凤团,则见汤而茶神便浮,此用嫩而不用老也。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也。故曰汤须五沸,茶奏三奇。”另外古人还有辨别水温“三大辨十五小辨”。所谓“三大辨”,就是依据水面形象变化来辨别水温的“形辨”;依据水在沸腾时的声响来辨别的“声辨”;依据水沸腾时从壶嘴中冒出的水气形状来辨别水温的“气辨”。对于不同的茶叶、冲泡的水温都有不同要求。
一般是冲泡细嫩的绿茶如龙井、碧螺春等,温度以85度左右为宜,相当于古人所说的一沸至二沸;冲泡乌龙茶,用100度开水,而且冲泡前要温壶,冲泡后要淋壶,以保持壶内高温;冲泡红茶、花茶,也用100度开水,但不需温壶、淋壶。
实验证明:泡茶的水温,对茶汤的色香味都有极大的影响。同样用3克茶叶,同样用150毫升水冲泡,浸泡5分钟,由于水温不同,茶汤中溶解的咖啡碱、多酚类、氨基酸等都有很大差别。茶叶在沸滚水和60多度开水中的溶解量几乎相差一倍。内含物不能充分溶解,滋味香气当然就逊色很多了。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煮水时火力大小影响茶汤质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