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茶 碗窑碗

清源山仙脚迹
父亲在我八岁时就离开人世。母亲一人要养活公公婆婆,还要抚养我们两个幼小的儿子,生活过得相当艰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兄弟俩早早就分担了不少家务。
读小学的时候,只要一有空闲时间,我就要到清源山的泰峰捡草(新中国成立初期老百姓煮饭烧柴草),把晒干的柴草挑到市区州顶(现在中山公园)卖钱。
那时候,夏天经常中暑,母亲就泡了清源茶饼让我解暑气。茶饼是她到当年的东街人寿药房买来的。喝了几泡,暑气就消了。记得母亲告诉我,清源茶饼创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原材料就是采自清源山上地道的中药材、用独特工艺制成。至今还记得用开水冲泡开的茶饼醇厚甘润的滋味,既能防暑降温,又能提神醒脑。
可是清源茶饼对我们这样的穷苦农家来说,也是一件奢侈品,不可能常喝。母亲便想出了一招:沿清源山古道泰峰、柳洋、覆鼎等村拔“剑草”。那剑草青枝绿叶,十分讨人喜欢,我们母子俩一天就能拔一大捆。偶尔还能拔到“铁雨伞”(草药名),它比剑草好一筹。母亲把从清源山上采回来的草药晒干了备用,有时还赠给亲朋好友。
记得有一天,我喝清源茶饼时不慎把碗打破了。母亲没有责怪我,却给我讲起了清源山脚下的碗窟的故事——清源山通往后渚港,古早时,从清源山脚的旧铺桥运载清源山的茶、泉州东门碗窑的碗,通过后渚港,畅销国内外。这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现在清源山脚下还可见到石头留有当年蚵壳的痕迹。据考古发现,南沙群岛就有泉州东门碗窑产的瓷器。
母亲还告诉我,泉州人张和平到城东社区后路村写生,见到后路村的古大厝,就用碗窑碗残片砌成一堵墙,非常壮观,可以与东海公式埔的蚵壳厝比美。如今的泉州东门窑址碑上,还记录着碗窑、后路两村的烧瓷销售历史。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皇帝嘴,乞丐身”的故事。当年“路碗母”衣衫褴褛游清源山,路过碗窑,天气炎热、口干,便向窑工讨碗清源茶喝。她喝过一碗,摔破一块碗,接连喝三碗摔破三块。喝完茶、摔破碗,实不该。窑工与她评理,她不接受,嘴里唠唠叨叨,又强夺一叠碗(十块)摔破,还说:“会破让它破,勿破出炉碗,相连四续。”后来窑工把碗筑在田岸就有两块相连、三块相连直至十块相连。这是民间流传的路碗母“皇帝嘴,乞丐身”的故事。按如今科学的说法,这其实是晚清末期烧碗工技术不过关造成的。
清源茶,碗窑碗,都是记忆里抹不去的痕迹,那记忆里有满满的母爱,还有一座至今令我心驰神往的清源母亲山。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清源茶 碗窑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