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县,后花园宋茶成村民脱贫致富之宝

后花园村种植的茶树

村民正在加工茶叶

“孩子在广州工作,曾经叫我过去住。我住了几天就跑回来了,不习惯,还是这里好啊!”9月7日上午,我们在南澳县深澳镇后花园村见到64岁的村民余永山,他笑呵呵地说。老余告诉我们,他以前养蜂采蜜时每年只有几千元收入,几年前开始利用两亩多山地种植茶叶,现在年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加上孩子们外出打工的收入,日子过得挺舒心,家里还盖起了新房。

走进海拔450多米的后花园村,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这里群山连绵,常年云雾缭绕,虽是烈日炎炎的大热天,但站在村民广场的树荫下,带着清新气息的山风扑面而来,一洗人们身上的褥暑。而如画的自然环境,还孕育出以绿色、高香以及文化意蕴深厚为特色的“后花园宋茶”,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宝贝”。

57岁的余远科,一位至今当了14年村委会主任和9年村党支书的朴实汉子,热情地带着我们参观了村茶叶加工厂,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后花园村种植茶叶的历史、特点和制茶业基本情况。据介绍,后花园村种植的茶叶每年分为春、夏、暑、秋“四造”,其中以春茶质量最好、产量最大,约占全年总产量的60%;夏茶和暑茶各占10%;秋茶占20%。去年全村茶叶总产量1万多斤,产值100多万元。

“后花园”的名称和“宋茶”的由来,说起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据地方志书记载,宋景炎元年(1276年)11月,宋帝败退南澳,至后花园山村时,少帝赵昰及其弟赵昺跋涉口渴,令侍从采摘野生树丛煮水解渴,饮用后顿感甘香可口,倍加赞赏,誉之为“宋茶”。同行的杨太后见此处景色优雅、花木繁茂,称其为“哀家之后花园”。

虽说后花园村种植茶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也走过了一段弯路。30多年前这里就开始尝试种植茶叶,但由于茶树老化、加工技术落后,生产的茶叶品质和产量都不高,至上世纪90年代每斤才售卖20多元。90年代末期,该村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1500元。

1999年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后,后花园村新一届班子认真分析研究当地的实际情况,确立了走茶叶种植专业村的发展思路。主意既定,村“两委”干部肩扛锄头,带着家人上山开荒去。在村干部的发动和带动下,村民们陆续加入到开垦行列中。经过数年的辛勤努力,全村先后开垦出800多亩荒山地,种上了从凤凰山引进并经过嫁接改良的茶树,其中200亩茶园属于村集体,其余600多亩归村民所有。2003年,该村又多方筹资建设了一座占地面积240米的茶叶加工厂,配套了各种制茶设备,从凤凰山请来制茶师傅,手把手传授茶叶制作技艺,明显提高了茶叶的质量档次。

如今的“后花园宋茶”,可谓“皇帝闺女不愁嫁”。每年的茶叶一上市,很快便销售一空,购买者基本上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和“老茶客”。因为这里的茶叶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和化肥,而是利用生物、物理手段防治病虫害,实施茶园增客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使茶叶始终处于优越的生态环境中,同时改进加工制作技术,相应实行精包装。2007年,后花园有机茶叶的申请认证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最高级别认证的单位。据介绍,目前“后花园宋茶”共有十多种不同香型,最高档次的品种每斤售价1000元左右,普通的也有七八十元。

“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已增加至5730元;村集体收入从2003年以前的"零收入",发展到去年的5.3万元。80多户村民中,家家户户都有茶园,一半村民盖起了新房。”余远科告诉我们,在全村4000余亩山地中,适合种植茶叶的有2000多亩,村里的目标是在五年内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亩,进一步提高茶叶产量,并争取尽快通过QS产品认证,拿到进入超市销售的“门票”,改变自产自销的现状,走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南澳县,后花园宋茶成村民脱贫致富之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