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如何拓展更大市场 提升徽茶品质需补课

出好茶先要栽好树

“10亩茶园产茶近400斤,收入11万元。” 绩溪县上庄镇余川村茶农王小敏说。而几年前他却因茶园老化,品种不好,年收入不到2万元。2008年他在茶叶合作社的帮助下,进行茶园改造,种植了无性系良种,品质大幅提升,卖出了好价钱。

“我省每年茶园改造面积都在5万亩以上,推广无性系良种10多万亩。”省农委特产处副调研员杨庆介绍,改造过的茶园产量和产值可以翻番,全省名优茶产量占38%左右,占总产值比重70%,良品的高效益可见一斑。

作为茶叶大省,与浙江、福建等地比,我省茶园的基础条件比较差,良种推广慢,亩效益低。不久前,记者曾到鸽子山村,看到许多茶树低矮黄瘦,生长不良。“时间长了,品种老化,一亩挣不到500元。”农户张维兰说。

数据显示,我省无性系良种茶园比重仅占18%,低于全国平均50%的水平,更低于福建90%以上的水平。茶园单产仅40公斤/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0%。加强低产茶园改造,已经是提升我省茶叶发展水平和种植效益的关键一环。

阻碍良种推广的主要因素是高投入。杨庆介绍,一亩茶园推广的一次性投入在2000多元,以后每年要投入几百元管理,4年左右才能见效益。茶农对茶园往往管理粗放,缺少改造的积极性。

对此,杨庆呼吁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茶树良种补贴政策,调动茶农积极性,加快良种推广步伐。农业部门则要多给茶农技术指导,进行土壤改良、树体复壮、茶树换种等。

省茶叶协会副会长曾胜春建议,要支持茶园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茶园规模化经营,特别是鼓励龙头企业与茶农合作建设茶园基地,整建制地推进良种推广。

“绿”品牌才能走出去

日前,茶叶农残问题再度引发公众关注。“徽茶要开拓更大市场,就必须在种植环节做好‘绿文章’。”曾胜春说。

在泾县汀溪乡,茶农加入绿源汀溪兰香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后,种植的茶叶不但不愁销路,而且价格比一般茶叶还高10%以上。“入社茶农全部按照无公害标准要求种植,建立可追溯体系,确保茶叶品质。”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了“绿色”通行证,茶叶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北京、上海等地高端市场。

我省提出,今后几年茶业发展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这就要求提高茶叶品质,特别是在农残等标准上高要求,应对市场进入壁垒。”杨庆说,我省茶叶主要是绿茶,对农药使用控制相对更容易,同时我省茶叶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好,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理应实行更严格的农残标准,擦亮绿色品牌。

“绿色种植最关键的问题是控制农药使用。”杨庆说,目前8成左右的茶园分散在一家一户手中,管理难度大,茶农对农药的使用比较随意。为此,要严把农药市场准入关,在县一级建立农药配送中心,健全正规的销售网点,将不允许使用的农药拒之门外。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职能部门则要加大农药市场监管,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及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步伐,扩大覆盖面。在茶叶生产企业全面推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大力推进产地标识、条码制度。瞄准国际市场质量标准,加强茶叶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堵的同时,更要做好疏的工作。专家强调,要给茶农提供科学用药施肥的技术帮助,创新病虫害防治队伍专业化新机制,实行“五统一”的统防统治办法,推广先进的种植科技,从根本上解决茶叶农残超标问题。

“标准化”依赖合作社

目前,我省茶叶种植仍非常分散,茶农自身无力也不愿投入,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无公害、有机和绿色食品认证也不现实。事实证明,利用合作社统一经营,“以点带面”事半功倍。

在金寨县,当地的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安排物资供应、统一培训、统一修剪、统一技术标准的原则生产,聘请茶叶技师上门指导茶农科学种茶。为改造茶园,合作社负责平整土地、提供种苗,并引进栽培“安吉白茶”、“农抗早”等无性系茶树良种苗,基本实现基地园林化、土地集约化、栽培科学化、社员知识化。“合作社是个桥梁,可以贯联市场与农户,并在技术、基础设施和投入上给农户提供支撑,完成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现代化和标准化种植。”省农委合作经济指导处调研员马燕说。

我省提出,要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生产、管理、质量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方式。马燕介绍,目前全省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近800家,每家一般可带动200多农户。

当前,农民合作社带动力仍不强,主要是资金不足,技术能力不强,发展中的小富即安思想普遍存在。马燕呼吁,各级政府要给农民合作社多扶持,“技术上培训,资金上支持,在优惠政策上多落实。”做大做强合作社,提高其带动能力,无疑将可以进一步畅通技术推广渠道,降低推广成本,提高推广效率。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安徽,如何拓展更大市场 提升徽茶品质需补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