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锡壶 早已注定的段姻缘

到宋代以后,锡器已经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用途最为广泛的金属器皿。因为锡质地柔软,易于铸造、打制和焊接,造型繁简都容易做得出来,尤其适宜于民间小作坊生产,所以案台供器、各种花瓶器皿都以锡器为多。又因为锡无毒,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与空气反应,用来贮藏干果、茶叶、药材等可使其色味经久不变,锡制壶具盛酒冬暖夏凉、盛茶则醇厚清冽等特性,所以它的茶酒姻缘,已早已注定。

明代开始,由于散茶的流行,茶壶的需求迅速增加,高层次的艺术家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茶壶的制作中来,锡壶与紫砂壶一样,从日常生活用品跃升为艺术品。当时,锡器与紫砂器一样备受推崇,成为当时贵族间流行的时尚奢侈品。据记载,明代制作锡壶的名家,有苏州人赵良璧、归复初,吴中人黄元吉,嘉兴人黄裳等,质高价高,“器方脱手,价六金……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器物刚刚制成就已经高价卖掉了,而且价格和商周的青铜器等最高档次的古董不相上下,当时锡器地位之高可想而知。明代研究茶壶的名家周高起甚至说,紫砂壶与之相比也觉得土气了,因为从材质上来说,只有锡才是五金之母,锡制的茶壶,能助益水德,发挥泉水的各种优点。

到了清代,锡壶行业依然承前启后,高手如云。嘉兴的沈存周,除了制壶精良以外,更创作诗词书画,镌刻于上,使锡壶的艺术层次得到又一次跃升。其后的沈浪亭、卢葵生、朱坚、王善才、刘仁山、朱贞士等等,均声名远播。

民国年间,锡壶的制作一如前朝,很多刻铜名家也兼刻锡壶。锡器店制成锡壶后,邀请书画家们专门设计书画稿件,然后再请名家镌刻。当时仅仅是河南道口镇,有名的锡器店就有同泰、义聚等20多家,制作工匠数百人,年产锡器达到10万公斤,制作的作品获得过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畅销中外,享誉世界。

锡壶除了锤凿雕铸和镌刻书画之外,运用铜、玉、竹、木、牙、角等各种材质镶拼也很见巧思。比如一把锡壶,用生锡制作壶身,镶嵌上紫檀壶把、玉石壶流和玉壶顶:或者以生锡制作壶胎,外面用漆砂皮或椰子壳包裹装饰;还有以紫砂作壶胎,外面包镶锡器的,奇技淫巧,不一而足。总之,一件上好的锡壶,不但能把茶的色香味发挥到极致,而且品赏把玩,也令人兴趣盎然。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工业对锡金属大量需求,使之成为国家控制的战略资源,政府鼓励和扶持传统锡器业人员改行从事白铁业,白铁和铝、锑制品迅速取代了锡器,茶与锡壶的这一段姻缘因此隐入历史。

当然,有缘分的话,我们还是有可能在旧货市场或者古玩店之中,寻获一两个布满岁月包浆的老锡壶。把玩欣赏之余,也不妨再次启用一番,用一把陈年的六堡茶,与她,共同浸润那枯萎多年的岁月情怀。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茶与锡壶 早已注定的段姻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