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圣仙亭茶院,享氤氲茶香 品茗茶文化

圣仙亭茶院总店位于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7号中央组织部招待所内,是一家集茶艺、茶文化、古乐表演为一体的文化公司,经营各种高、中、低档茶叶,并培养专业高、中级茶艺师。公司现有一套完善、独特的企业制度,有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来这里品茗,不仅能让顾客体会到中国茶文化,更能学习到健康的饮食文化。

刘禹锡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在此愿续上一句:茶不在贵,有情则香;坊不在大,有境则馨。一个人是否迷人可爱、受人爱戴,靠的不是衣着打扮而是品德智慧;一间屋子豪华阔气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里面有没有温情,有没有欢笑。而茶馆也是如此,可以是装修精美、尽是雕栏画栋的二层茶楼,也可以是古朴简单、几面素壁几席木桌撑起一片小天地的茶室,但有一样是不可少的,那就是属于这家茶馆自己的精神,换言之就是茶馆的灵性。位于月坛北街的圣仙亭茶院就是一个灵性密集的地方,笔者在此流连了一个下午,感受到了三点灵光。

超拔烦嚣的理念

每所茶馆的建立必有其理由,而大部分都是以经营为出发点。这个观点我也同样向圣仙亭茶院的总经理吕芳提出过,不过吕女士的回答却简单得意外:因为喜欢安静,喜欢喝茶,所以就决定开茶馆了。和做一只在花丛中轻飞曼舞、聚焦在阳光下的蝴蝶相比,吕女士更愿意当安安静静地栖息在湖边,享受静谧山林的翠鸟。于是乎她便在如今这喧闹的世界中开拓清静的一隅,心无杂物,只是单纯地饮下这同样清醇的茶汤,慢慢观赏时光走远的背影,看着身边各种各样的茶客,然后自己也融入到这个如同陈放在宝盒里的珍珠一般的地方,内敛沉静又不失光彩优雅。

正是由于这样的初衷,故而也就决定了圣仙亭的经营模式——走清茶馆路线。练过字的人都知道,笔划繁多的字反而容易写得漂亮,而笔划简单的却难以写出味道;茶馆经营也是同理,服务项目多收入方式自然灵活,反之对经营势必会有影响。但是吕女士依旧坚持只提供饮茶的服务,因为多元化的服务会打破茶馆清宁的氛围,更是有悖于自己的理想,所以不做应市的改变是对自己当初意愿的尊重,更是对那些经受世间磨练、想寻求一心灵静养地的茶客的关怀。

鲜灵可人的茶人

说起“圣仙亭”这个名字,吕女士说这还是她请的一位专门取名的大师给想的名字,目的自然是希望来此喝茶的人在品饮后都可以像圣人般境界高远,如仙人般自在逍遥。这心愿自是好的,但是圣人难当,毕竟境界可非一日就能拔高;不过只要心无旁骛,再加上适当的环境,仙人倒是可为。

依笔者之见,来圣仙亭里“羽化登仙”不是难事,因为本来这茶馆里的人都不俗不躁,若来此必然会被感化,不敢说“成仙”,但一定会落个悠然自在。圣仙亭茶院的老板本人就清淡如茶。喜欢安静,喜欢喝茶,这是她的清淡之处;放弃已有的工作毅然决然地要开茶馆,也证明了她的清淡并不是无味;10年来茶馆无论是瘦枝稀叶还是茂冠浓荫,她依旧坚守自己最初的想法,这无疑是让这股淡香经久不散。正是因为吕女士的行事做派,也让茶院里的服务员们秉承了这一风格。由于地处月坛,很多客人都是在金融街上班的高级白领,因而可以保证客人自觉维护店内的静雅气氛。

涤荡心灵的环境

在茶馆喝茶讲究两个“境”,一为外部环境,二是心里环境。前者看装修,后者看茶叶。圣仙亭走的是江南水乡的路线,一佛手便可撩起轻柔绵长的幔帐,一抬眼便能望见石坛清波,最是那店内墙上描绘的那朵荷花,仿佛随手可触,又好似映在水中。

馆内的主打茶品同样是来自江南的绿茶,得雨活茶。得雨活茶,因是高山茶树与野生九节兰花共生共济的缘故,散发着一种完全自然天生的兰花幽香。因此,其品质超鲜,故茶幽香沁人肺腑人,据吕女士说此茶1999年被北京人民大会堂选定为唯一的人民大会堂特供茶和国宴用茶。看着茶叶紧结壮实的条索,灰绿光润的光泽,一阵绿意袭上心头;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品起来味浓醇甘,更是香润心田。

听吕女士介绍,现如今的圣仙亭有三家分店,另两家在分别在万寿路和鸟巢,而且吕女士还希望在军事博物馆再开一家茶会所,让这朵清静之莲继续在茶香氤氲中绽放。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北京圣仙亭茶院,享氤氲茶香 品茗茶文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