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茶的利用溯源

江苏茶叶利用至迟始于东汉末。《三国志·吴志》有孙皓宴请丹阳人韦曜“密赐茶舛以代酒”的记载。西晋时期苏南民间已采叶生煮羹饮。五世纪的《桐君录》有“晋陵皆出好茗”的记载。晋陵即今常州,产茶之地指今宜兴。

唐代是江苏历史上产茶的鼎盛时期,产地遍及大江南北,其中义兴(今宜兴)已有“一山和数山弥谷盈岗”的成片茶园,所产阳羡茶官方专设茶舍每年清明前采办,急送朝廷赶“清明宴”,岁供万两。众多诗人名家诗咏江苏茶叶,茶圣陆羽也曾寓居江苏,并亲自考查江苏茶与泉。

宋元时期贡茶重心南移,江苏茶区收缩,仅保留苏南少数连片茶园。这一时期制茶技术由唐代的紧压茶改革为散茶,苏州的“水月茶”、“白云茶”都是散茶上品。宋代全国实施榷茶制,茶叶官买官卖,江苏就先后有真州(仪征)、海州(连云港)、江宁、镇江等多个批销茶叶的榷货务。乾道年间,朝廷下诏2400万缗茶叶销售额,其中建康1200万缗,镇江400万缗,占销售额的三分之二。

明代制茶技术开始由蒸青散茶发展为炒青散茶制作。江苏产区主要集中在宜兴和苏州,其中又以苏州最盛,茶品层出,史籍有“苏州茶饮遍天下”之说。是时茶叶分贡茶、官茶、商茶和私茶,以商茶为主。宜兴张渚成了当时江苏茶叶的重要集散地,嘉靖十六年(1537)南京户部给张渚的茶引(商人买卖茶叶交税的凭证,50公斤领1引)有3298引,即414.9吨。

清代江苏茶叶继续发展,各地方志中见产茶记述的就涉及到20多个市县130多处,清道光年间,仅宜兴就有茶园2929亩。全国著名的碧螺春就得名于康熙年间;康熙二十二年(1683)江南销茶定额6万引(3000吨),其中江宁府最多达5.3万引。雍正初年,苏州花茶开始运销东北、华北、西北市场,出现了一批专营茶叶的“茶号”,从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收购毛茶,在苏州精制窨花,到销区设茶庄销售。清代后期,苏州花茶年销量达250吨。

清末至民国初年,由于印度、锡兰、印尼等国家茶业的兴起,中国茶叶出口锐减,江苏茶业也随之回落,据《宜荆续志》(1920年)载,光绪六年(1880),宜兴仅存茶园496.6亩。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两江总督支持在南京建立了被视为中国茶叶科研发端的江南商务局植茶公所;宣统年间,在南京由政府举办了茶叶讲习所;有识之士李逢庆、宋盈之等先后办起了阳羡垦牧树艺公司、茅麓树艺公司,建立了经初步设计的有一定规格的茶园。宣统二年(1910)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苏州的碧螺春茶荣获金奖。宜兴戴长卿制作的雨前雀舌在巴拿马赛会上荣获金奖。

民国时期江苏茶叶生产继续萎缩,产区仅存宜兴、吴县、金坛。民国八年(1919)产茶最多的宜兴年产量仅135吨。至1949年全省仅存1.5万亩衰老间作茶园,年产茶叶255吨,且以粗老红茶为主。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江苏茶的利用溯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