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县以叶之轻撬动产业富民兴县杠杆

“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者,唯茶是也”。时令进入春夏,你走进古丈,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总能透过氤氲的茶香看到所有和茶相关的景观村前寨后的茶园里,茶农们正忙着采茶,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厂房中,机声隆隆,茶农们正日夜制茶,生产线上弥漫着新茶的清香;茶文化一条街上,人流如织,鳞次栉比的茶庄茶店展示着茶叶市场的繁荣……如今的古丈,小小茶叶已远远不止于“牵众生之口”,而是以“一叶之轻”撬动了“产业富民兴县”的杠杆。

公元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巴人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因楚巴战争传入古丈,从此古丈人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丈茶经历了辉煌,也有过低谷。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努力发展茶叶生产,在茶园建设、茶树品种的开发利用、制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古丈县委、县政府通过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强力推动茶叶产业化基地建设及茶叶市场建设,使得全县茶产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双溪乡茶农田勇敢种了115亩茶,每年加工制作茶叶鲜叶5000余公斤,可实现茶叶年产值50多万元。他高兴地说:“在我们古丈,只要做好茶业,就能过上好日子。”从传承千年文化的“茶叶”到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茶业”,一句朴实的话语,便道出了古丈人已经从茶这一传统产业中尝到的甜头。

政策搭台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抓茶产业就是抓生态环境,抓茶产业就是抓现代农业发展,抓茶产业就是抓富民强县。”县委书记向顶天说。

近年来,古丈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兴县,绿色产业富民”发展战略,明确了以“茶叶、烟叶、柑橘”为主的绿色主导产业,并把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作为保护青山绿水与打造“金山银山”的最佳结合点,相继出台了《关于强力推进茶叶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强力推进茶叶产业化市场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每年捆绑专项资金用于生态茶产业发展的组织、扶持、奖励、贴息,通过采取“政府引导、倾斜补贴、层层办点、合力开发”等方式,加大茶叶产业在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及规模扩展上的建设力度,明确由县级领导联系乡镇负责,推行县委书记、县长联络员制度,县直各单位根据分配任务抓好工作落实。积极践行“5+2”、“白+黑”和一线工作法,专抓干部深入基层广泛发动群众,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对茶叶产业化基地建设进行跟踪督查。

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对于新扩茶叶基地,每亩支持1300元;对农户承包稻田改制的茶园,每亩每年补贴300400元,连补3年;鼓励干部职工领办基地,个人领办200亩以上新扩茶叶基地的干部职工,第1年到第3年保留其原有职务、级别、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在良好政策的推动下,有千名干部职工带着技术、带着项目、带着资金下到田间地头,与茶农一起开沟撩壕,掀起了一轮又一轮茶产业发展的高潮。全县的茶园面积从2008年的6.2万亩迅速增加到现在的11.8万亩,率先实现了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农业人口人均1亩茶”的奋斗目标。现已建立茶叶专业村组65个,垦复荒废茶园1万亩,建立繁育苗圃220亩,建成绿色食品茶叶基地2万亩,有机茶基地2000亩,2011年茶叶生产加工产量2509吨,产值1.64亿元。

筑巢引凤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茶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专业市场建设为龙头,由此才能快速高效地集聚人气,扩大辐射面,吸引周边地区的资金流、信息流,进而拓展产业空间。

2008年3月,为适应茶叶产品结构调整及市场流通体制的变化,古丈县红星茶叶专业市场正式启动,县城规划区内所有茶叶经营店户和鲜茶叶交易集中入迁市场,现已发展成为集茶文化传播、茶叶销售、鲜叶收购、旅游为一体的茶叶专业市场。这条全长600米,宽24米的青石板街位于古丈城南红星村新寨。据该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彦芳介绍,每年春夏时节,古丈及周边的茶叶初制企业都会把茶叶运到这里,来自四面八方的茶商也会前来采购茶叶,高峰时期每天的交易量可达上百吨。古丈茶已成为色、香、味兼具的养生饮品,成为健康生活的领跑者。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古丈县以叶之轻撬动产业富民兴县杠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