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民间茶俗之路廊烧茶 茅篷放歌

天台的民间茶俗,无疑是十分丰富和独特的,单说一个称呼吧,天台人称茶为茶散,与别处很是不同。而笔者在此说到天台民间茶事,集中在天台的两个民俗意象:路廊与茅篷,正是因为这意象中蕴含的美感。

天台山路廊烧茶,有在村口,有在桥头。路廊中的施茶,中国茶区各处都有,古道热肠,这一成语,正好成了这一文化现象最恰当的精神解读。但天台的路廊施茶,因为有着佛家施舍观和道家药服观的双重浸润,其文化力量的强大,超越一般。那施者的精神是洋溢的,与人间交流的积极姿态,呈现出的情怀是有趣生动可爱的。

路廊茶事与日本茶道,在八百年前的天台山路上因缘际会,是从日本茶圣荣西开始的。他第二次来华入天台,正是壮年之际,“登天台山见青龙于石梁,拜罗汉于饼峰,供茶汤而感现异花于盏中。”把万年寺的学禅浸润在茶中。盛夏之日,他从天台前往宁波,途中歇息茶亭,施主奉献清茶,荣西服之,细问煎茶方法,主人告之。荣西回国后所著的《吃茶养生记》,其机缘正是从此开始。

《吃茶养生记》中传递的价值观、世界观,几乎完全是中国式的。开篇从道家文化而来: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其示养生之术,可安五脏。五脏中,心脏为王乎。建立心脏之方,吃茶是妙术也。

天台路廊烧茶人,大多为老人,夸张一点讲,可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日本人荣西是一盏茶,对其余大路上的来客亦是一盏茶。施茶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他们自己服务,尤其是为他们自己的心灵生活服务。这种快乐而又健康的施茶方式,如赤子般天真纯洁,是道德的,是阳光的,我们也可以说它是浪漫的。它藏于天台深山,草蛇灰线,茶脉留存至今,是我们要极其珍重和发扬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遗产。

茅篷似乎应该说是天台山的另一道特有的茶文化风景线了。据说起初是应茶僧而起。僧人农禅,种茶为业,在华顶山守茶,住在简单的自搭茅篷中,以箬叶扁茅草做房顶,以石头垒墙,内部则构以木板补壁。华顶茅篷最盛时有150多座,直到清代时还有65座。这艰苦劳作的农禅栖身之地,后来竟然也被浪漫化了。故留下了诗人潘耒的这样一首诗:华顶六十五茅篷,都在悬崖绝涧中,落尽山花人不见,白云堆里一声钟。

意境参与了茅篷,茅篷便成了美的意象,沿袭今日,渐成茶园小木屋的前身。这些小木屋已经完全转变从前的功能,成了休闲旅游观光的场所。这可是当年担斧入山、劈荆斩棘的僧人们不曾想到的吧。

坐在当代茅篷中,眼观华顶云雾,手捧一盏可与琼浆玉露抗衡的天台山茶,耳边隐隐传来天台的茶歌,这是笔者从胡玉刚先生的《天台茶》中转录而来的,这样的茶歌,不曾在别处听到过。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天台民间茶俗之路廊烧茶 茅篷放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