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来荣,昔日庄稼汉 今朝茶老板

从农民到老板,从基地到公司,对铜鼓县茶叶公司董事长郑来荣来说,是政府培训创业的扶持,是党的惠农政策,给了我创业的机遇,才有今天的发展。

1964年7月,郑来荣出生在铜鼓县排埠镇一个偏僻的农村,这里是红色的土地,当年伟人毛泽东在这遇难脱险,逢凶化吉,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从这里走上了井冈山。郑来荣就在这红色的土地上,从小就受革命传统教育长大,高中毕业后,在村里任过民兵连长,副村长等职,作为一个淳朴厚道的农民,他憧憬过家庭富裕小康的生活,作为一名村干部,他描绘过新村新貌改造建设的蓝图,而沿延历史祖一辈父一辈靠田园耕作贫瘠的山村,给郑来荣这位谆朴的农家汉子带来苦苦地思索。如何走上富裕之路?如何改变山区面貌?只有打破常规,走出山门,寻求科技兴农之路。

1999年冬季的一天,郑来荣骑上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行程20多公里来到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向接待他的农业局干部道出了他一个山区农民寻求科技致富的心声。此时农业局正在做反季节地埋香菇产业发展项目。县农业局工作人员把郑来荣介绍到当时的推广小组成员、农艺师李恭淼的办公室,一个要寻求科技兴农知识,一个要推广科技兴农项目,两相情愿,一拍即合,两人高兴的畅谈了一个上午,就如何组织好栽培技术培训,种植面积的扩大,达成共识和协议。

郑来荣高兴的回到村里,他把从县农业局带来的技术资料挨家挨户的去发放宣传,把自己所了解的进行讲解。万事开头难,承守祖辈靠几亩耕作维持生计的村民,难以改变习俗,怕担风险,郑来荣在困难面前,他选择的不是放弃,而是耐心的对村民进行动员和说服,他一边与农业局联系,一边组织张啰培训,他利用本村村学校放寒假时间差,选择学校一年级教室为培训地点,2000年2月3日在铜鼓县排埠镇永庆村学校办起了全县首期反季节地埋香菇栽培技术培训班(为期10天)。郑来荣在农艺师授课时是一个认真学员,休息时是一个优秀的宣传员、组织者。开班培训的头两天,村里来的农户不是很多,县农业局的技术员和郑来荣不厌其烦,利用中午、晚上又挨家挨户广泛宣传动员,做到全村每户都有人到校参加培训,使全村下到16岁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上至70岁的老人都挤进了课堂。使之一个沉静的村庄,这几天好象看大戏、赶集一样,每天一早全村老小都汇集到学校。通过10天培训以后,村民门紧接就是整田、打料,此时郑来荣又一次遇到了困难,他为了带头示范,准备种2亩反季节地埋香菇(每亩投资要9000元),资金短缺10000元。同时他也想到了其他村民的困难,这时农业局为发展反季节地埋香菇的生产,联系县信用联社放出小额贷款,作为扶助农民的启动资金。郑来荣得到消息后,喜出望外,随即办好手续得到了贷款,发展了反季节地埋香菇的种植,就排埠镇永庆村当年种植20多亩,产值70多万元,实现利润40多万元。郑来荣仅一年种植反季节地埋香菇就达到了5.2万元收入,到2004年从事种植反季节地埋香菇的永庆村民富起来了,全村发展到50多亩,产值150多万元,实现利润100多万元,通过培训种植香菇,家家买上了摩托车,盖起了小洋楼,成年人大部分都用上了手机。当年铜鼓全县已发展地埋香菇1200万袋,而此时的郑来荣他想的不只是局限于种香菇了,他的眼光瞄上了香菇市场流通领域。在他的召集下,组织5人成立了铜鼓县香菇流通协会,购置了冷冻车一辆,建起3个冷冻仓库,做起了农产品经纪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蓄势待发。

但由于政策的变化。2004年7月,国家明令禁止砍伐阔叶林(地埋香菇是以阔叶林为原材料),为保护生态环境,铜鼓县2005年起取消了反季节地埋香菇这一经济作物的发展,郑来荣面对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在家徊俳了半年多。

2005年元月的一天,铜鼓县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在排埠做惠农政策宣传,并定于当月下旬在该镇举办一期农产品加工(茶叶为主)培训班,郑来荣正在为产业结构调整困惑困境下,得到这一消息,他又好象看到了阳光,又看到了技术重要和培训的好处,他当即报名参加培训,在为期20天的培训期间,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并与农业局从事20多年茶叶工作的授课老师、农艺师吴成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两人经常一起座谈交流,谈到的话题有人生感悟,创业的艰难,更多的是茶叶种植及发展的前景。通过理论学习到茶园基地实践,并且到浙江、福建等地的实地考察这后,郑来荣对发展茶叶有了浓厚的兴趣。他经过反复考虑后下定决心,在2006年3月用积累的资金和贷款买下了原温泉镇黄毗村一块350亩的茶园,自建加工车间400多平方米,聘请茶叶专家吴成生做顾问,从此郑来荣走上了茶叶发展之路。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郑来荣这位饱经苍霜从祖辈几代靠农田耕作中走出来的庄稼汉子,经过多次的培训和学习他寻求到了发展的方向,为创业发展铺垫的艰实基础。郑来荣干一行爱一行,他用在培训中学到的技术,在顾问吴成生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他努力打拼,从茶园管理到鲜茶采摘,从加工到包装,每个环节他都要亲临到位,自己动手。他要从劳动中掌握精湛的技术,从操作中掌握成本的核算,从而达到在创业发展中寻到最佳途径。

一份辛勤的付出,就有一份喜悦的回报。通过他一年多努力、精心制作加工出来的铜鼓“春韵”茶,在2007年10月中国第七届“中茶杯”茶博会上获的金奖,获得品牌后,郑来荣并不满足现状,如何做更长远的发展,他想的不是个人,而是如何带动附近的农民寻求致富,如何把茶叶发展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地政府和各级部门的支持下,他又投资350万元注册了铜鼓县第一家茶叶公司—铜鼓县茶业有限公司,新建厂房700平米。有了茶叶基地就了根基,有了品牌效益就有了更开阔的市场,郑来荣瞄准了铜鼓有机茶的市场开发潜力,以服务功能强,经济实力较好的县茶叶公司做依托,根据山区特色,申报了以他公司为主的茶业龙头企业。同时成立了以公司龙头为主的春韵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茶农从2005年的10户到2011年扩大到162户,茶园面积扩大到2600多亩,带动了300多农户从事茶叶生产和茶叶加工。充分发挥了专业合作社在组织茶农,服务茶农,示范带动生产,开拓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在取得成绩,创业得发展的同时,作为董事长的他不忘对公司员工,对合作社茶农进行更深层的技术培训。2008年12月,他通过县农业局茶叶办负责人请来了中国茶叶研究所技术专家举办了茶叶种植、管理、加工技术培训班,共6期计300人次,公司的员工和茶农通过培训辅导,对茶叶科学种植、管理、加工有了全新的认识,使公司在茶制作方式上得到了创新,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规范化和科技化建设得到了发展。2009年10月,公司又投资210万元,新上江西第一条集现代化、清洁化于一体的茶叶生产线,从而扩大了生产,该公司年产优质茶已达11万斤,年产值达1100多万元,实现年利润达160多万元,固定资产已达1100多万元,2010年铜鼓“春韵”茶获江西十大最受欢迎农产品之一,2011年获江西省著名商标。铜鼓县茶业公司品牌效益带动了一方产业的发展,被铜鼓县定为调整农业结构、打造农业品牌、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的典型企业。在郑来荣公司的带动下,目前,铜鼓县改造和新建茶园已达6万多亩,茶产业已成为铜鼓县农业支撑的主导产业。为铜鼓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郑来荣,昔日庄稼汉 今朝茶老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