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把下梅当厦门 走进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

没来下梅村之前,总把下梅村听成厦门,带着一种探寻的心情来到下梅古村,一下车便看到一块石头纪念碑,晋商万里的茶路起点,下梅村的历史文化也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想去深入了解这充满历史文化的古村落。

下梅村的石头纪念碑  

下梅,座落在武夷山市东部,离武夷山市区6公里,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8公里,梅溪是武夷山东部的有名的溪流,下梅村位于梅溪的下游,因此而得名。

一个清幽的地方  

早在新石器石器,下梅村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村落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

茶在这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明末清初,下梅村是武夷岩茶外销的集散地。晋商万里茶路,是清代中后期山西晋商与闽、鄂、湘等产茶区的茶商们共同开辟的一条绵延200多年的茶叶贸易之路。

山西省榆次市常氏,与崇安县(现武夷山市)下梅村邹氏景隆茶商,共同建立的茶商贸易伙伴关系,并在武夷岩茶主产区东面的下梅街设立茶库,茶坊,在水路梅溪茶埠,收购茶叶,请用当地茶师自办岩茶加工坊,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等,集运至山西,汇集后再转运出关,送往中俄蒙交界处的买卖城恰克图。

每年茶期晋商常氏雇佣当地工匠交付达千人转运茶叶,经信江、鄱阳湖入长江,至汉江沿汉水转运至襄樊,转唐河,北上制河南赊店(今河南社旗县);再用马帮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再于鲁村换蓄力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归化,换骆驼至库伦,抵达恰克图。行程计五万多公里,号称“万里茶路”。

清代下梅茶市,就成为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据《崇安县志》载:康熙19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余艘,转运不绝。也体现出晋商在武夷山采购集运武夷岩茶的繁忙景象。

镇国庙  

沿着河流两旁的道路首先来到了下梅古寸的镇国庙。镇国:古代皇帝给大臣们论功封爵,把爵位分为镇国公、镇国将军等。下梅镇国庙祭祀的忠烈对象是唐朝获得镇国公爵为的薛仁贵和镇国将军爵位的薛丁山。

从镇国庙出来沿着街道前行,古村的种种环境唤起对旧时光的记忆,古村的人们生活状态更是休闲而自得,不得不让自己感到在物质与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松真是难得,有一颗放松快乐的心更是难得可贵……

过了市井百态,来到邹氏家祠这是下梅邹氏在与晋商经营武夷茶叶获得巨大利润后,耗巨资建成的创业丰碑,也是下梅古村的标志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最为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正是邹氏家祠也正是代表了当时茶叶转运的兴隆及繁荣,下梅邹姓,原是古村的第一大姓,下梅现有人口500多户,其中邹姓已超过半数。

神秘性感的婆婆门,邹氏祖上留下来的"婆婆门",是邹氏令郎提亲,出入邹氏大宅门的女子必要从“婆婆门”走过,女子身高体形曲线要都与“婆婆门”吻合,那就能和邹氏工资双双进入团圆门完婚,结为秦晋之好。

为了过此门,也不知多少青春女子因为身材不够格,缺乏性感身材过不了这道门饮恨终身。那如果放到现代的话会是个怎么样的情况呢?不可想象啊!

到了下梅,茶岂能错过  

下梅村的历史文化始终和一个茶字紧密相连,也许种种的历史文化都溶于一杯醇香的茶之中是下梅村造就了茶文化,还是茶文化成就了下梅村?都化作一杯茶融汇于长长的历史文化河流之中。

一杯茶,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人生……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错把下梅当厦门 走进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