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茶北引 鲁茶崛起实属必然

鲁茶的历史,经历过剧烈波折,这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里就有明显的投射。

从历史上看,鲁茶的历史可以远溯到神农时代。陆羽《茶经》里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相传,神农炎帝寻求食物和药物遍尝植物时曾多次中毒不适,后因嚼茶而化险为夷,这就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学界有人因为神农就是在山东发现茶叶的说法,甚至认为,山东就是茶叶的发源地。

可是,自宋代之后,气候变冷,北方不适合种茶,南方成了主要的产茶区,让人几乎忽略了山东的茶叶。于是有了《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的记载,西方学者也曾提出了“北纬30度以北地区不能种茶”的学说。

改变这一说法的是“南茶北引”工程。上世纪五十年代,有民间农业科技人员提出了这一设想,上世纪六十年代,“南茶北引”工程以胶南市海青、黄山为中心,先后分出了东、西、南、北四大分支。东支大规模东进,发展成为崂山绿茶,西支大范围西扩,发展成为五莲绿茶,南支一路南下,发展成为日照绿茶,北支缓缓北上,发展成为诸城绿茶。在鲁茶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省科研人员攻克了北方天气寒冷,大面积引种茶叶成活率低、抗旱防冻等技术难题,同时还摸索出一套南茶北种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南茶北引改变的不仅仅是“北纬30度以北地区不能种茶”的学说,还有中国茶叶市场的大格局:由以前的南茶一统天下,变成了如今的南茶和北茶相得益彰。而山东正是北茶的大本营。

仅仅从地理因素上考虑,鲁茶崛起属于必然:青岛崂山、日照等地三面临海,气候温和湿润,水质优良,土壤呈酸性,适宜种植茶叶,特别是最近几年,胶东半岛的烟台、青岛、日照,风调雨顺,非常有助于茶树的生长。另外,山东冬季冻土层较厚,不利于病虫过冬,因此山东茶叶的农残含量低更符合现代人绿色、环保的理念。

本报记者最近兵分5路,探访了鲁茶主产地,试图解析推进鲁茶再次崛起的地理因素,并解析鲁茶数个主产地的不同特色和市场定位。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南茶北引 鲁茶崛起实属必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