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感悟人生 寄情抒怀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从重要性来说,油盐柴米不可或缺,有了它们才可满足温饱。然而温饱只是最低层次,要讲究生活质量,还得需要酱醋,这样才能做出珍馐美味。至于茶,则是国人的最爱之一,敬茶是待客的第一道程序。如果说到文人,那则更是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于在中国竟形成了茶道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是饮茶行家,他终日与茶为伴,早饮茶、午饮茶、夜饮茶、酒后索茶,有时睡下还要索茶。他爱茶,每当友人送来新茶,往往令他欣喜不已。《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有一段详细的描述,说是收到红纸包封的新蜀茶,白居易立即添水煮茶尝鲜,并写诗致谢友人,同时也不忘自夸是识茶之人。从诗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他收到新茶的兴奋心情,也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宋人苏轼嗜茶如命,在一首诗中他有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可见他将饮茶看得如同食色性也一般的事情。他每日不断茶,早晨起床后要饮茶,午睡后要饮茶,处理棘手公务要饮茶,创作诗词更要饮茶。对苏轼嗜茶的爱好,司马光有些不解。有一天司马光来拜会苏轼,见他正在研墨,准备作诗,此时书童给司马光送上一杯香气四溢的新茶。司马光看着研墨的苏轼和几上的新茶,便问他道:茶越新越好,墨则越陈越好,这两样截然相反的东西怎么会让你都喜欢呢?苏轼此时放下手中的墨,很风趣地说:新茶和极品墨一样,都有一种香气,如同朋友一样,尽管有的长得黝黑,有的长得白皙,但他们的品德都很好,那就都是好朋友。几句话说得司马光伸出大拇指,连说:佩服,佩服。

至于蒲松龄,则是通过在村口摆茶摊换故事,最终创作了《聊斋志异》这部奇书。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蒲松龄在蒲家庄大路口的老树下摆了一个凉茶摊,摊桌上除了一小缸粗茶,四五只粗瓷大碗外,还搁着笔墨纸砚,这似乎与卖茶风马牛不相及。然而这正是蒲松龄的高明之处,要创作必然得搜集素材,可是限于个人阅历,素材来源相当匮乏。蒲松龄看出村口大路是个黄金地段,南来北往的行人都要从此经过。于是他定下规矩,只要行人说出一个故事,那么茶钱分文不收。如此一来,蒲松龄搜集到许多故事素材,经过润色加工,《聊斋志异》就这样诞生了。

张恨水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在长期的编辑和写作生涯中,经常需要刺激神经,由此养成了贪茶的癖好。他饮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为解渴而喝茶,而是嗜好饮酽茶,饮苦茶。他饮茶不属于那种细品慢咽的品茶,而是牛饮,就连西湖龙井这样的名茶也是大口大口地饮用,饮到兴致处,还要唱几句京剧曲牌。

纵观古今文人,大多离不开茶,茶已经成了中国文化元素中一个重要符号。文人们对茶的追求,不单是饮茶解渴的本身,而是追求一种纯净空远的意境,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内心体验。品茶能感悟人生,能寄情抒怀,这也许是茶道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吧!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品茶,感悟人生 寄情抒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