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贡茶的特征与九道制作工序介绍

北苑(今福建建瓯市境内)地名,在中国贡茶史上占重要地位。宋代北苑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最着名的贡茶产制中心。无论采摘、焙制、造型、品数、包装、递运、进献诸方面都十分的讲究和严格。其四百多年(南唐933年-明洪武1391年)的传承历史,极大丰富了建茶产制工艺的文化内涵。

并形成如下基本特征:

(一)、建州北苑贡茶为蒸青茶类,在中国茶叶制式上有草青、蒸青和炒青三大类,草青流行于唐代以前,炒青则流传于明代以后,而蒸青盛行于宋元时期。蒸青,即把采到的茶叶用清水洗涤干净,放入甑器中,等水沸后蒸熟,蒸茶要适度,不宜过熟或不熟,过熟则色黄而味淡,芽茶糜烂,不易胶粘,不熟则色青,而易沉淀,且有青草味,蒸好后还要用冷水淋洗,冷却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宋元北苑从唐代草青过渡到蒸青,开创了中国制茶蒸青史,从而形成了蒸青传承工艺特征。

(二)、宋代北苑龙凤茶是一种饼状茶团,青片类,龙凤茶团面上印龙凤花纹,龙纹称龙团、团龙、凤纹称凤团、团凤,合称龙团凤饼。后又分大龙团、大凤团和小龙团、小凤团等四种。龙团凤饼贡茶是把茶膏圧在特定的模具上印制而成。模具有银模、铜模,圈有银圈、铜圈、竹圈。印成茶饼有有方形、圆形、椭圆形和花形等,形制各异,形成了以模具成型的团饼风格的传统工艺特征。

(三)、北苑龙凤贡茶,从采摘到制成茶饼。制作工序分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焙,有几水几宿火之分。要求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严谨的工序和精细的工艺,使龙凤团饼贡茶制造工艺登峰造极,构成北苑贡茶高超的制作工艺和传承特征。

(四)、龙团凤饼贡茶属模具紧圧团饼茶类,冲泡品饮十分讲究,尤其是因为长期在宫廷士大夫中流行,烹饮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艺术化,对饮茶赋于特有文化内涵,推动宋代建茶饮茶风格走向极致。从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茶艺特征。

(五)、北苑从民间私焙成为朝廷官焙,成为专贡皇帝的玉食的禁苑,构成管理、工艺、制式等御贡等级森严制度的特征;

(六)、由北苑贡茶的兴盛和高尖发展,大大推进了茶文化的掘起和兴盛:

(1)引发宋代茶学研究风行,宋代茶学专着仅22-24部,而其间北苑茶学专着就有19部,竟占三分之二多,宋代有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等茶学专着,记述了建安产茶的概况,诸茶园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特点等;

(2)、诱发了建州北苑斗茶风习。宋代斗茶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宦,文人墨客,下至市井细民,斗茶文化风靡全国,至南宋末年随着饮茶习俗和茶具等一起传入日本,发展演绎并形成了体现禅道核心的修身养性的日本茶道.

(3)、建溪官茶天下绝,等称羡的诗痕大量出现,有梅尧巨、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543位古代名家,诗赋达735余首(厥).其数量之多,名家之齐,在中国茶文化百花园中格外绚丽多彩。形成了丰厚建州茶文化内涵,构成了北苑贡茶亮丽的历史特征。

延伸阅读:宋代北苑贡茶的制茶工序

宋代北苑贡茶生产主要是以团茶、饼茶为主,这类团饼茶属于蒸青紧圧类。由于北苑是宋朝廷钦定御焙,对茶的品质和其制作技术和技巧尤为讲究,从采摘到制成茶饼,每个工序都要求十分严谨和讲究。所产茶品无论是在外形和内质上,都达到了团饼茶的高峰,被誉为是中国团饼茶最高制作工艺的发祥地。

北苑贡茶的制作据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记有开焙、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纲次等九道工序:

开焙

(原文)惊蛰节,万物始萌,每岁常以前三日开焙。遇闰则反之,以其气候少迟故也。

(释文)开焙:即每逢惊蛰前几日须先筹备相关器具,整理制茶场所,准备好开采前的相应工作

采茶

(原文)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侵晨则夜露未曦,茶芽肥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故每日常以五更挝鼓,集群夫于凤凰山,山有打鼓亭。监采官人给一牌入山,至辰刻复鸣锣以聚之,恐其逾时贪多务得也。大抵采茶亦须习熟,募夫之际,必择土着及谙晓之人,非特识茶发早晚所在,而于采摘亦知其指要。盖以指而不以甲,则多温而易损,以甲而不以指,则速断而不柔。从旧说也。故采夫欲其习熟,政为是耳。采夫日役二百二十五人。

(释文)采茶:多在惊蛰前开园。当时认为早上露水未干,茶芽肥润,太阳出来茶芽受阳气所侵,茶内的膏汁内耗。由于贡茶的大量需求,得训练一批采茶工担任采茶的工作,采茶要在天明前开工,至旭日东升后便不适宜再采,因为天明之前未受日照,茶芽肥厚滋润如果受日照,则茶芽膏腴会被消耗,茶汤亦无鲜明的色泽。因此每于五更天方露白,则击鼓集合工人于茶山上至辰时(约七点)鸣鉎收工,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每日常以五更过鼓,集群夫于凤凰山下,山有打鼓亭。监茶官人给一牌入山,至辰刻复鸣锣以聚之,恐其逾时贪多误得也。这是为控制茶叶品质,怕有人为增斤两,摘取不合格的茶芽。采茶时,用指甲断茶,而不用手指。因手指多温,茶芽受汗气熏渍不鲜洁,指甲可以速断而不揉。为了避茶芽因阳气和汗水而受损,采茶时,每人随身自带新汲清水,茶芽摘下后就放入水里浸泡,以保持其鲜洁。采摘标准是茶芽或一芽一叶。在选料方面,要选大型茶树的顶尖嫩叶,这类茶树高的一丈,每年惊蛰雷响之后,大茶树萌发苞芽,茶工将它采下浸入水中,然后剥去外面包叶,取中心如针细的嫩针,作为原料制茶。

拣芽

(原文)茶有小芽,有中芽,有紫芽,有白合,有乌蒂,此不可不辨。小芽者,其小如鹰爪。初造龙园胜雪、白茶,以其芽先次蒸熟,置之水盆中,剔取其精英,仅如针小,谓之水芽,是小芽中之最精者也。中芽,古谓之一枪一旗是也。紫芽,叶之紫者也。白合,乃小芽有两叶抱而生者是也。乌蒂,茶之蒂头是也。凡茶以水芽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乌蒂,皆在所不取,使其择焉而精,则茶之色味无不佳;万一杂之以所不取,则首面不匀,色浊而味重也。

(释文)拣茶:茶工摘的茶芽品质并不十分齐一,采来的茶叶有小芽、中芽、紫芽、白合、乌带等五种分别,故须挑拣。小芽是指有芽无叶的茶芽,形如小鹰爪。其中细小如针的茶芽古人认为是小芽的上品,蒸熟后要置水盆中拣剔出来,又称水芽。一芽一叶叫中芽。两叶一芽叫白合(一鹰爪之芽,有两小叶抱而生者,白合也,今称鱼叶).紫色的茶芽叫紫芽。从品质来讲,水芽最佳,小芽次之中芽再次。乌蒂是指茶芽梗基部带有棕黑色乳状物。拣芽就是把紫、白合、乌蒂剔去。一旦混入,茶饼表面将有斑驳,且色浊味重。

蒸茶

(原文)茶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然后入甑,俟汤沸蒸之。然蒸有过熟之患,有不熟之患,过熟则色黄而味淡,不熟则色青易沉,而有草木之气,唯在得中之为当也。

(释文)蒸茶:茶芽拣好以后,须先用御泉水进行反复洗涤清洁(清洗又叫濯芽:《与地名胜志》说:瓯宁县凤凰山,其上有凤凰泉,一名龙焙泉,又名御泉,宋以来上供茶取此水濯之,其麽即北苑),将茶芽置于甑器中,待水沸后蒸过。蒸茶要适度,不宜过熟或不熟,过熟则色黄而味淡,芽叶糜烂,不易胶粘。不熟则色青而易沉淀,且有青草味,色泽过青,泡茶易沉。蒸好后要有冷水淋洗,使之速冷。这大概和茶师的制茶经验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吧。

榨茶

(原文)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欲其冷也。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水芽则以马榨压之,以其芽嫩故也。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彻晓奋击,必至于干净而后已。盖建茶味远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流其膏,建茶唯恐其膏之不尽,膏不尽则色味重浊矣。

(释文)蒸熟的茶芽谓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后再入榨床榨去茶汁。榨茶:分小榨、大榨、复榨。榨前将蒸好并冷却的茶芽鲜叶,用布包好先放入小榨榨去水分,然后用细绸布包好,外层束以竹片,放入大榨榨去茶汁,榨一次后将茶取出搓匀,再用竹蔑捆好放入榨中圧榨。榨茶一般昼夜不停,直到茶汁榨尽为止。把茶汁榨尽,破坏茶中有效成份,这似乎不符合常理,但斗茶以色白为上,茶味追求清淡甘美,尽去汁,可防止茶味、色重浊,正是斗茶的需要。

研茶

(原文)研茶之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分团酌水,亦皆有数。上而胜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拣芽之水六,小龙凤四,大龙凤二,其余皆以十二焉。自十二水以上,日研一团。自六水而下,日研三团至七团。每水研之,必至于水干茶熟而后已。水不干则茶不熟,茶不熟则首面不匀,煎试易沉。故研夫尤贵于强有力者也。尝谓天下之理,未有不相须而成者,有北苑之芽,而后有龙井之水。龙井之水,其深不以丈尺,清而且甘,昼夜酌之而不竭,凡茶自北苑上者皆资焉。亦犹锦之于蜀江,胶之于阿井,讵不信然?

(释文)研茶:将圧榨过的茶放入盆内捣研,以柯为杵,以瓦为盆。用椎木研之,研之前先加水。北苑茶工按研茶的质量和加水次数的关系称作十六水、十二水、六水、四水、二水。贡茶第一纲与白茶的研茶工序都是十六水,其余各纲次贡茶研茶工序都是十二水.如制龙团胜雪与白茶,每片加水十六杯,制拣芽加水六杯,小龙凤加四杯,大龙凤加二杯,边加边研,加水研磨的次数越多,其末就越细,它是茶叶品质的重要参数之一。研过之茶要达到荡之欲其匀,操之欲其腻的地步。研茶的工作得选择腕力强劲之人来做,但加十二杯水以上的团茶,一天也只能研一团而已,可见其制作的费时及费事了,然其品质的精细也是唐代团茶所望尘莫及的。

造茶

(原文)造茶旧分四局,匠者起好胜之心,彼此相夸,不能无弊,遂并而为二焉。故茶堂有东局、西局之名,茶銙有东作、西作之号。凡茶之初出研盆。荡之欲其匀,揉之欲其腻,然后入圈制銙,随笪过黄。有方銙,有花銙,有大龙,有小龙,品色不同,其名亦异,故随纲系之于贡茶云。

(释文)造茶(称圧模):将研磨好的茶,放入模子中,圧紧(固定形状的茶),取出团饼茶摊在笪(竹席)上,稍干后进行烘焙。模子有圆形、方形、棱形、花形、椭圆形等,上刻有龙凤、花草等各种图纹。模子有银模、铜模,圈有银圈、铜圈、竹圈等,种类很多,达四十余种。

过黄

(原文)茶之过黄,初入烈火焙之,次过沸汤爁之。凡如是者三,而后宿一火,至翌日,遂过烟焙焉。然烟焙之火不欲烈,烈则面炮而色黑,又不欲烟,烟则香尽而味焦,但取其温温而已。凡火数之多寡,皆视其銙之厚薄。銙之厚者,有十火至于十五火,銙之薄者,亦八火至于六火。火数既足,然后过汤上出色。出色之后,当置之密室,急以扇扇之,则色泽自然光莹矣。

(释文)过黄(称焙茶):即把茶饼用炭火烘干。开始时用较大的火烘焙,然后沸水浴之,再用烈火烘焙,这样反复三次后,让茶饼烘烤一夜。第二天用温火烘,叫做烟焙。烟焙火不可太猛,否则茶饼表面会发泡、发黑。也不能有烟,烟则香尽而色焦,但取其温温而已。烟焙的时间依茶饼的厚薄而定,一般在十天左右,最多达十五日,少的要七天。茶饼足干后,用热水在表面刷一下,之后放进密室用扇子扇之,使色泽变光泽,叫出色。做完这个步骤,团茶的制作就完成了。

北苑御茶的制作至上贡有严格的要求。

采制早:每年惊蛰前(三月初)茶叶即得采制,十日而完工;

制作快:每天数千人分工序制作,从采茶到入贡前后不过十来天;

品目新:花样品种刻意求新,每个品种上贡时限限为五年,五年后就不再加工上贡,故品目年年在变,花样翻新,最盛时达四十多个品目;

制度严:有一整套严格而有序的制作工序的制度,开焙前丁夫必须第须净身更衣等。宋。赵炅至道二年(996)九月《建州研茶丁夫幅巾洗涤手爪诏》载:建州岁造龙凤茶,先是研茶丁夫悉第去须发,自今但幅巾洗涤手爪,给新净衣。更敢违者论其罪;

制作精:从制作到包装力求精工,不惜工本。《北苑别录》载:夫茶之入贡,圈以箬叶,内以黄斗,盛以茶箱,护以重篚,扃以银钥,花箱内外,又有黄罗幕之,可谓什袭之珍矣.造一斤茶要花六百多个茶工,其造价高得令人咋舌。姚宽说每銙三十千(今人郭伯南分析,如以三十千说,能买粮一百万担,刚好丞相一年粮饷,有皇帝一杯茶,丞相一年粮之典故).类龙团凤饼、密云龙每年不过生产百多銙,仅供皇帝奢侈,高贵无比,皇宫大臣们难得一见,州府以下官员更是徒尔未见。

北苑贡茶是中国团饼茶发展兴盛黄金时期,团饼茶始于唐代中后期,而发展完善和兴盛于宋朝。宋末发明散茶制法,于是制茶法由团茶发展到散茶,使得茶的制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燮,到元朝散茶大为发展,末年时又由蒸菁法改为炒菁法,明时炒菁散茶大为流行,团茶渐淘汰不再流行,.许次纾茶疏所载者,即为炒菁制茶法,一直到现在还是使用炒菁法。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北苑贡茶的特征与九道制作工序介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