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茶叶集散重镇,云南易武

六大茶山是位于西双版纳的攸乐、革登、倚邦、蛮砖、蛮枝、曼撒,这是清代的六大茶山,清代六大茶山以倚邦为主要重镇,也是土司的所在地,据说当时六大茶山制茶人口近十万人之多,可想像当年的盛况。到了清末六大茶山称号有所更动,以易武为主要重镇(当时称之镇越县),次为曼撒、蛮砖、革登、倚邦、攸乐,茶马古道牵动六大茶山的繁荣。
易武在民国初年称为镇越县,也是茶叶的集散地,因此有易武正山之名号,易武当今留下的茶庄也比较多。
易武古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温度17.7℃左右,年降雨量在1800-2100毫米之间,是大叶种普洱茶理想的生长地。易武茶山是传统普洱茶的主产地,茶园面积和茶产量长期居于古六大茶山之首。
历史上,易武曾是西双版纳12个承担田赋的地区之一。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清雍正七年(1729年),江内六版纳实行改土归流,易武始改属普洱府思茅厅。民国18年(1929年)成立镇越县,易武一度成为县府所在地。
易武有悠久的产茶历史。早在清朝的雍正年间,六大茶山的普洱茶就被列为敬献皇室的贡品,每年清明节以前的茶叶必须完成进贡任务后才能上市交易。易武的车顺号茶庄也因为进贡有功,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赏赐,授予瑞贡天朝的匾额。
在现有的典籍和传说中,易武地区对茶的利用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传说中易武茶山在汉朝已有茶,孔明来时才教授采茶饮茶的方法,因此易武人称孔明为茶祖。他们在每年农历7月23日,举行孔明生日集会纪念,称为茶祖会。而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这里年产的干茶已达7万余担。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进一步促进了易武茶叶的种植,使易武成为一座着名的茶山。因茶而兴,因茶而旺,茶叶让易武商贾云集,也让易武产生了一批在普洱茶史上名号极响的茶庄,留下了一批极具收藏价值的普洱茶珍品。
当然,易武之所以后来居上,超越江北六大茶山,并非只是仰仗产量。这里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天然就是产上等茶叶的好地方。再加上外地客商到易武设厂制茶,带来了先进的制茶技术,自然就生产出让人难以忘怀的精妙茶品。
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易武设置了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管理茶叶、粮食的购销贸易,而雍正九年(公元1732年),随着普洱茶被立为贡茶,易武茶区(易武、曼撒两茶山)每年必须解决贡茶66666斤,贡茶未完成前茶叶不许上市买卖。可以说正是借助产量与茶叶卓尔不群的品质,当年的易武成为了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并被称为利润城.
商业的繁荣与茶叶产量的猛增,还让易武成为了茶马古道的始发地,那一时期,以易武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朝四方散射开去,主要的有易武-老挝的乌德-丰沙里-越南的奠边府-海防-香港;易武-尚房-老挝的南塔-万象;易武-勐腊-老挝的勐百察-泰国的米赛;易武-思茅-景谷-大理-中甸-拉萨;易武-江城-扬武-昆明-昭通-宜宾-北京。
易武普洱茶春芽
易武茶山所产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适宜于制成普洱茶,经久藏后,其汤色褐红,陈香活现。尤其是陈旧的易武春芽,汤色红润耐泡,叶底呈现褐红色,乃普洱散茶中之极品。一些资深的普洱茶品尝家都清楚,若从越陈越香的角度看普洱茶,易武茶山大叶种普洱茶实属最佳。也正因为易武茶的天生丽质,古六大茶山贡茶大都产自于易武乡周围,一些茶商在制作茶叶时,常常在包装上注明易武茶,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方面都一跃为古代版纳的茶山之冠。
易武--普洱茶的故乡
易武是普洱茶和故乡。清人阮福1825 年撰写和《普洱茶记》中说: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日易武.
鉴于史料对六大茶山名称说法不一,西双版纳州政府曾经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后,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的过去和现在》一书中认定六大茶山分别为:易武、倚邦、基诺、曼洒、曼庄和革登。易武茶山今属勐腊县易武乡,现存古茶园约6000亩,落水洞、刮风寨、桥头村等地都 生长着大茶树,树龄数百年,基茎围140-160厘米不等,树高达23 米左右,小片成林。
易武茶山面积和产量均居六大茶山之首。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门任所长蒋铨,于1957 年对六大茶山实地考察写出的《六大茶山访问记》证实:易武与基诺两地范围广、产茶多、按盛典积和产量,易武名列榜首。《勐腊县志》中说:\'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莽枝(勐芝)、架布、习崆 等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
史料文献中,因茶业兴衰 演变,地名、产量记述有异,而易武茶山是普洱茶的生产地则是无疑的。
易武是普洱贡茶之乡。〈普洱府志〉记载: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普洱茶被 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贡茶初期采自六大茶山,渐以易武山为主。
易武是普洱茶交易的次中心,茶马古源远流长,与普洱茶相生相伴,唐朝已具雏形,宋、元相继拓展延伸,明、清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普洱为中心,辐射四面八方的多条通道,土刊出钱,民众出力,历时六年铺建易武至思茅全长211 公里、宽1.52米的茶马驿道 ,全为青石板铺成。这条驿道 的重新铺建,促进了易武茶业的发展,商品贸易的繁荣,巩固了易武仅次于普洱的茶叶贸易和留校散中心地位。
易武镇成为六大茶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中心,易武镇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思柕、普洱城里鼠疫、痢疾渐发,茶商渐走转入易武,易武茶业更为兴旺,一度成为名符其实的 普洱茶贸易和集散中心,后因法国重新封锁老、越边界,南下茶路堵塞而走向萧条。
1970年4月12日居民不慎引发特大火灾,昔日人丁兴旺,商贾云留校的茶山古镇一半成为废墟,如今仍然保存着茶案碑、印有马蹄印的石铺街道、陈旧的茶庄商铺、残留的茶马驿道等古镇遗迹,记录了易 武兴盛发展的历史。
易武茶--普洱茶的典型代表
普洱茶是不是能复制的地域性名茶 ,有其特定的内涵。
作为传统普洱茶重要原产地的易武茶,自始至今保持着传统普洱茶的特色,深受普洱茶爱好者的青睐。
喝茶必说易武,说易武当然推崇麻黑茶为标榜。
一。麻黑山寨茶:麻黑是易武着名的茶山之一,易武几大山头出产的茶料历来受到普洱茶迷的青睐,而麻黑又是易武中最具韵味的茶,相比易武正山几大产区的茶来说,不论从品质还是产量来说,麻黑都是不可多得的产品。茶品以香韵沉稳,浓郁的蜜香,阴柔细腻为易武茶的标榜。
二。落水洞大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易武乡麻黑村公所落水洞村,海拔1463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树高10.33米,树幅5.62×5.10米,长势强,基部围1.32米,主干胸围1.06米,叶长椭园叶长宽15×6厘米,叶水平状着生,锯齿稀中中叶色深绿叶面平,叶脉10对,芽叶色泽绿茸毛多,叶缘微波,叶质软,叶背茸毛多,叶基楔形,适制红绿茶、普洱茶。落水洞茶属于矮化的古树茶,植被较茂密,有很多的生态茶园和大树茶纵向生长。叶呈典型的条索状,汤糯、柔、清、雅,花果香,属于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刺激性较低的茶品。同冰岛、班章相比苦底没有那么强,与曼撒茶区的原因一样使得近年来汤质较薄。
三。高山寨茶:高山寨位于西双版纳东北部的易武古茶山,因居高山顶峰,故取名为高山寨,四季云雾缭绕,海拔1200多米,是产好茶的地方,树龄100多年,属于乔木型,叶大而肥厚,长年不修枝,不使用任何肥料,茶叶属于有机生态茶,其汤色金黄,香气浓郁,入口比较滑润,回甘快,十分耐泡,该地的茶叶有很高储存价值和收藏价值。
四。 丁家寨,汤色明亮通透,入口绵,口腔香留时长,水甜,微涩,微生津,回甘足,略有舌底泉涌的感觉。
五。刮风寨: 刮风寨村隶属于易武乡麻黑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易武乡东北边,距离麻黑村委会23公里,距离易武乡32公里。国土面积2.74平方公里,海拔1,203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21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茶叶等农作物。有耕地2,663亩,其中人均耕地4.01亩;有林地447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23户,有乡村人口668人,其中农业人口668人,劳动力22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26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5.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2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茶叶为主。
刮风寨大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易武乡麻黑村公所刮风寨村,海拔1160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树高13.3米,长势强最低分枝高85厘米,分枝稀,基部围85厘米,叶长宽13.71×5.19厘米,叶形长椭园,叶片着生状平,锯齿浅中中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叶面平、叶背茸毛中,适制普洱茶。
汤质柔,淳厚,回甘快,回甘于舌面前段,舌面生津迅速,香气于上颚久久不散,其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汤色淡黄明亮、口感厚重香甜苦涩味低、回甘生津持久、叶底鲜活、均匀整齐,茶质优良极耐冲泡。
六。 三合社:易武古茶山最高的村寨三合社,海拔1433米,这里生长着无数大茶树,树龄数百年,根部围攻径140-160厘米不等,最高达23米左右。易武古茶山最高的村寨三合社所产的高山古茶,越陈越香。其茶叶属大叶种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适宜于制成普洱茶,经久藏后,其汤色褐红,陈香活现。尤其是陈旧的春芽,汤色红润耐泡,叶底呈褐红色,乃普洱茶中之极品。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走进茶叶集散重镇,云南易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