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湄潭,依托文化促推茶产业链式反应发展

晚秋,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教授权启爱、姚国坤带领下,30多位省内外茶学专家齐聚湄潭,赏画观图,论史谈茶。茶人荟萃之盛,一如湄潭久远的盛大茶史画面。
1939年9月,40余位学者、专家在湄潭建立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开辟了中国茶叶的新天地;1943年2月28日,苏步青、江问渔、王季粱等湄潭九君子宣告湄江吟社成立,18首同题诗词《试新茶》为贵州丰富的茶文化增添绝妙一笔。2011年春夏,经湄潭人近一个月的精心发掘与考察,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以72岁高龄穿越历史重现于世,随后,贵州省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呼之欲出
峥嵘岁月酿湄潭初香
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东南沿海已被日军占领封锁,国民政府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联合派遣一支以李联标为首的专家考察队赴西南考察,欲寻找一处实验茶场之所,打开西南国际通道出口茶叶的大门。
考察队足迹先后遍及云南昆明、曲靖,四川成都、自贡、宜宾和贵州贵阳、安顺等地。终于,地处中国古老产茶区古夷州境内的湄潭县,让考察队停下了脚步,自此,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县落地生根。
湄潭县城南万寿宫、水府祠的办公楼,校场坝、老龙田、水井湾三地总面积1686亩土地,打鼓坡555.5亩茶园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甫一亮相,便以勃勃雄心开启了湄潭茶产业大门,翻开了中国近现代茶叶发展史的新篇章。
72年里,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曾先后经历过多次扩建,甚至改名,旧址保存下来的仍有6处之多,以及保存完好的各种标本、图片、手稿、书籍等。位于湄潭县城东南白果湾桂花湖畔的制茶工厂,占地16000多平方米,经历大半个世纪,仍有9栋房屋建筑保存较好。
但让茶人们惊喜的远不止此。10月24日,在制茶厂老车间内,30多位茶学专家亲眼看到了车间内左、中、右三排科研制茶机具。复杂至茶叶破碎机,简单至用来保存茶叶的大瓷缸,茶加工环节所用的每个机具都悉数陈列在内。有的制茶机具虽然落满了灰尘,但只要稍加修缮,现在也仍然可以正常使用。
全国其他地区或多或少都保存着些茶文物,江西的婺源就有。但就我所知,湄潭县保存下来的茶机具是目前国内最完整,也是最系统的。权启爱老先生感慨万千,文物可以复制,但复制的不是文物。这些茶文物用鲜活的物证还原了湄潭的茶历史,对梳理贵州茶产业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湄潭茶文化的骄傲。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使湄潭在以后数十年的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业科研种植与推广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茶业在现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和基础性地位。
科研硕果谱圣土丰歌
湄潭县是茶叶学者朝圣之地,是一块圣土。这句话,几乎成为了权启爱教授的口头禅,在很多场合他都曾无数次坦诚表达自己对湄潭的向往。在湄潭这块圣土上,播撒的不仅有茶文化的繁荣,更有茶产业的累累硕果。
据有关资料显示,民国时期,湄潭农村茶园不足100亩。自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6月已达28.5万亩。而这一切,都源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奠定的科研根基。
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贵州省湄潭桐茶试验场,到贵州省湄潭实验茶场、贵州省湄潭茶叶试验站数次更名,但茶场茶学专家的钻研之心,却未移分毫。
1940年试制外销功夫红茶取得成功;1941年试制湄潭绿茶取得成功;1956年至1957年刘其志主持开展应用选择法选种并进行比较试验,选出的品种从当时到上世纪90年代,一直是贵州主要繁殖推广的茶树良种;1972年至1978年,汪恒武主持炒青绿茶初制工艺及机具研究项目,对双锅杀青机和黔安40型揉捻机进行引用与实验测定桩桩科研成果问世都有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茶人前仆后继的身影。湄潭县政协副主席、茶文化专家周开迅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的建立,开启了贵州茶叶科研之门。
科技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强有力的科研成果支持下,湄潭县茶产业已稳坐贵州茶业发展的龙头地位,完成了其贵州茶叶第一县到茶叶强县的角色转换。永兴镇、兴隆镇等产茶名镇的打造,全县现有茶企业48家,140多个注册商标,其中,有30支茶曾获得过省优、部优称号。湄潭翠芽茶获奖次数多达95次。
2011年,湄潭县历时近一年准备,将湄潭翠芽茶推上了中国驰名商标的申报评比擂台。
申报如果成功,‘湄潭翠芽茶’将产生更多经济效益。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田维祥向记者介绍,茶叶中国驰名商标在全国范围内不超过10个,而湄潭翠芽茶将打响贵州茶叶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之战第一枪。
文化依托辟产业新境
2011年春夏,湄潭县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旧址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随后,贵州省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被绘入茶产业发展蓝图中。
10月24日在湄潭县召开的纪念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贵州湄潭72周年暨茶文化保护与开发座谈会上,茶学专家对打造贵州省茶文化博物馆的举措纷纷表示了肯定与支持,并各自提出宝贵意见。
作为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但是在贵州省内,并没有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博物馆。而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较好保存,湄潭茶乡的秀美风光,为贵州省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了先天的社会人文条件、自然生态条件。
遵义市政协原副主席曾祥铣说:在时代的巨大变迁中,湄潭县没有抛弃旧工厂、旧茶具,反而加以保护,是一种历史性、文化性眼光的表现。此举的意义不仅只在于保护,更是为吸引外界对贵州茶叶文化历史和茶叶发展的关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茶叶’的价值分为‘茶叶’本身价值及其外延价值。以文化依托,建立‘贵州省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同时,又用旅游业的兴盛反作用于茶产业,这就是茶叶产业链的外延之一。姚国坤教授认为,湄潭此举将创造以茶旅游带动茶产品、茶文化的茶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贵州湄潭,依托文化促推茶产业链式反应发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