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靠山吃山 种茶致富 茶业急需转型

在铁观音的秋茶采摘时节,记者来到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龙通村,刚到村口,绿油油的茶园中弥漫着的清新茶香就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记者来到村民李全益家里时,他正在准备采茶用的竹篓、开水和点心。上午10点以后是采茶的最佳时间,那时候茶园里的露水差不多干了,茶叶的香气更醇厚一些。李全益说,今年寒露后下了几场小雨,采茶进度受了些影响,不过茶青和干茶的价格都不错,家里的20亩茶园,茶青毛收入能有七八万元。
安溪县是铁观音的故乡,而龙通村则是当地有名的安溪铁观音产地。这个位于海拔700多米的山村有近3000人口,茶园面积3300亩。近年来,靠着铁观音种植和加工,龙通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村民们的话说,靠山吃山,种茶致富,我们的生活正一天天地好起来。
算一算茶农的经济账
走过一段崎岖的山路,记者来到山腰上的一片茶园,只见数十名采茶工人正在晴空下采摘茶叶。
村民李明星拿着剪刀,俯着身子,熟练地剪下一芽两叶,顺手放进竹篓里。
这茶树怎么都这么矮呢?记者好奇地问。
过去的茶树都是五六十厘米高,几年前,我们更新了品种,现在的茶树虽然个子不高,产量也不如从前,但茶树不需要多喷药,品质比过去强多了。李明星说。
看着绿油油的茶园和茶农们火热的干劲,记者有些困惑:龙通村地处偏远高山区,翻山越岭到镇里也有20多公里,离县城至少80公里,茶青和加工完的干茶怎么往外卖?农资问题怎么解决?
这个问题早就解决了。李明星说,过去茶农们需要化肥和农药都得到镇上去买,一个茶季下来得跑三四趟。到了茶叶采摘和加工季节,茶农得采摘、制茶,还得把干茶拿到镇上去卖,时间非常紧张,根本来不及好好跟收购茶叶的人讨价还价。
2008年,龙通村的茶农们自发成立了峰之木茶叶合作社。合作社要求入社的茶农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严格控制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含量指标。
合作社则为社员垫资供应农药、化肥,提供茶树种苗和技术指导。合作社的农技人员经常主动上门通知锄草、施肥、打药,化肥农药也按照登记的亩数分配到户。
茶叶收成的时候,社员们可以把茶叶卖给与合作社对接的茶厂,双方自由议价。如果价格谈不拢,再把茶叶运到镇上去卖,省去了车马劳顿,还有充足的时间来议价,让茶叶卖个好价钱。
合作社在整个茶叶生产过程中,既扮演了大管家的角色,又能实实在在地帮助茶农增加效益,茶农们自然感兴趣了。目前,龙通村共有100多户茶农加入峰之木茶叶合作社,涉及茶园1200多亩。
看来,农业生产者个体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不仅能力有限,防范风险的能力也不强,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组织在帮助个体农民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的经营模式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当然,茶农们更关心的还是钱包鼓起来了没有。李明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里有10亩茶园,这个茶季雇了6名采茶工人,每人每天的工钱110元;雇了2名制茶师傅,每人每天的工钱250元。按目前的产量计算,可以产茶青约3000斤,加工干茶700斤,刨去成本能挣四五万元。算上春季茶叶收入,一年大概有8万元的纯收入。
曾经贫瘠的山地上,如今充满了村民们致富的企盼。
制茶大户的心事
从茶青到干茶,铁观音的加工过程要经过晒青、摇青、摊青、炒青、包揉、打散分离、烘干等数十道工序。如此繁琐的工序,注定了需要有较多的劳动力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记者来到村民许进春家里时,许进春正和工人们在空地上铺上一块约3米宽、4米长的白布,再把茶青摊在白布上晾晒。许进春告诉记者,他从1998年开始种植和加工茶叶,如今家里有30多亩茶园。由于有茶园,还有加工茶叶的手艺,许进春的收入比纯粹卖茶青的茶农高了不少。秋茶这一季,他每天可以生产干茶100多斤,按质论价,平均单价在200元以上,今年的纯收入预计在20万元以上。
不过,许进春也有自己的心事。他说,种茶、制茶是体力活,在春秋两季收茶季节,每天工作的时间超过18个小时。今年已经49岁的他光指挥工人干活,就已经累得够呛。因此,村里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意留下来种茶、制茶。
过去邻里乡亲还能互相帮忙,现在家家户户都缺劳动力,只能从别的乡镇雇人了。许进春说,他从十一开始就雇了20多个工人帮忙采茶,还请了8个制茶师傅帮忙加工茶叶,每个工人每天的工钱比去年平均要多30元,今年光人工成本就得好几万元。
许进春说,铁观音秋茶的采摘和加工时间也就20天左右,多花点钱要能雇着人也无所谓,最近几年都为招不到人发愁,都不愿意干这体力活了,这以后谁来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往城市大量输出,不少产茶大户在采摘季节都面临招工难的问题,每年都得想很多办法来招采茶工人,还要培训制茶师傅。
感德镇有铁观音茶园5.8万亩,铁观音年产值约10亿元,光采茶的劳动力需求就超过1万人次。而采茶工人、制茶师傅短缺已经成为铁观音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感德镇镇长陈志明说,采茶过程有其特殊性,难以实现机械化,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而茶叶加工过程中已经有一部分采用机械化,但人工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加之随着传统手工制茶工艺的再次流行,加上茶商、茶农对茶叶品质的重视,熟练制茶劳力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
可喜的是,安溪县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帮助茶农特别是产茶大户招募外地劳务人员,有计划、有组织地从龙岩、南安、永春等周边地区开展季节性劳务输入,确保茶叶生产的顺利进行。
茶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我国茶产业有千年历史,现在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但与世界其他产茶大国相比,仍存在产值不高,附加价值和出口值都偏低的问题,整体上缺乏竞争力。因此,如何使茶产业转型升级便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驱车行驶在贯穿安溪县南北的福建省省道205线上,沿途可见不少大幅的铁观音企业广告牌。这也印证了一个信息:安溪县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较好业绩的铁观音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
当地龙头企业之一的八马茶业有限公司,较早就尝试对安溪铁观音进行标准化加工。
标准化生产是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打造企业品牌的重要基础。八马公司经理王文礼说,八马茶业从茶树种植开始就建立了标准化茶叶基地,形成完善的可追溯的安全生产体系;投入了数千万元,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引进乌龙茶生产设备,建立现代化筛分流水线。正因为有过硬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规模化生产作保障,八马茶业每年出口日本的茶叶达3000多吨,占安溪茶叶出口的60%。从2006年开始,八马茶业开始拓展国内市场,并推出了一系列茶叶品牌,年营业额突破5亿元。
茶叶企业的快速发展,为铁观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安溪县委书记朱团能说,近年来,安溪县涌现出了八马茶业、日春茶业、魏荫茗茶、中闽魏氏等一批知名茶叶企业,加速了铁观音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安溪茶产业的规模的不断壮大。
朱团能风趣地说,茶产业对于安溪而言既是下金蛋的母鸡,能够带动安溪人民致富奔小康;还是酵母,可以依托安溪铁观音这块金字招牌,以牌引资、以牌扩业。
目前,安溪县正在加快把安溪铁观音打造成为国际化大品牌,力争到2015年使安溪县的茶业产值突破16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安溪,靠山吃山 种茶致富 茶业急需转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