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对话汪秀芳,不做茶商乐做茶人

汪秀芳,1965年12月生,开化县云翠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沁翠有机茶厂厂长、有机龙顶茶研究所所长、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她1997年开始涉足茶叶行业,1998年创办茶庄,1999年赴杭州成立首个开化龙顶专卖店,2004年创办首个有机龙顶茶研究所。她是我市第一批国家级茶艺技师、国家级评茶员,曾获全国“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浙商女杰30强”、衢州市十大明星经纪人、市“115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商迹
茶业公司董事长、有机茶厂厂长、合作社理事长、有机龙顶茶研究所所长、茶人驿馆馆主、县政协委员、县工商联副主席、衢州市女企业家协会理事、省妇代会代表、省茶叶产业协会理事、中国茶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国家级茶艺技师、国家级评茶师……汪秀芳的头衔很多,她却说自己最为看重的则是“茶人”这一称呼。
汪秀芳这位“茶人”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与清闲,6月中下旬以来,她一直很忙,前两天还在哈尔滨参加洽淡会,拿到了一笔笔订单;会展尚未结束,她就连夜匆匆赶回开化,“因为全县有机茶场机采现场会就放在我的基地举行,这可是一件大事——最生态的茶叶用上了最先进的日本机采技术,你想,这个意义不一般吧?”现场会结束的第二天,她又和市特产站专家去别的茶场考察了。见缝插针,接受记者专访后,她又赶往下一站,直到7月初才回开化……
“开化县志记载,明崇祯四年(1631年)‘芽茶四斤’进贡;我从2002年起,就有了这样一个设想:一定要恢复开化贡芽!”摊开一张古朴典雅、米黄色的简介,汪秀芳娓娓道来:当时虽然邀请了中国美院的教授进行图文设计、打样,因种种原因设计未能付诸实施,但她一直没有放弃,2006年,她在翻阅大量史册,对贡芽有了更深的认识后,再度与中国美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等单位专家进行探讨与研制。2007年专门在齐溪镇仁宗坑设立了“贡芽茶坊”,购置了生产设备及研制贡芽的传统工具,正式与中国茶叶科研所合作。经过两年多的研制,贡芽定形了,这一佳茗得到了中国茶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与肯定,会长刘枫专门作了题词。
贡芽只是这位国家级茶艺技师、评茶师的一个追求;汪秀芳总觉得,不能把茶看成简单的商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先后参加了浙江大学、农业部茶叶研究所的专业学习,从初级起步,一步步成长为茶艺技师,她说:“学到的东西很多,带给我的乐趣是无法用金钱或者语言形容的。”
从小在开化县林场长大的汪秀芳,其实接触茶叶并不早,1994年在茶叶组从事生产加工管理,1997年林场茶场开始承包经营,她第一次种茶卖茶,回顾当年的经历,汪秀芳坦陈:真的一点经验都没有,并且生活在相对独立的林场,根本不了解市场行情,那百余斤茶叶主要还是亲戚朋友“内部消化掉的”。
依托开化龙顶的骄人品质,借助历届开化县委县政府对龙顶茶大力推介的东风,汪秀芳第一个走出林场,把店开到了杭州,此后“转战”大上海,跻身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她的生意越做越大,仅去年在西安茶博会上,就当场与27家商场达成合作意向,签下了价值1800万元的销售合同。
如今,这位文静的女“茶人”不仅在杭州、绍兴等地有11家直营店,在全国有43个经销点,在上海拥有配送中心,产品进入140多家连锁超市;还在家乡建有800多亩有机茶基地,直接带动了周边7个村1300多户茶农增收。
乐做“茶人”,让这位新时代的女性面前海阔天空!
对话
文化之乐
记者:我查阅本报以及网上关于您的报道后,有这样两个问题特别想请您给出答案:作为一家公司的老总,需要投资80余万元去开一个茶馆吗?另外,需要去考茶艺师、评茶员吗?
汪秀芳:我总认为,茶叶不是普通的商品,它有着很深的文化价值与内涵、源远流长的历史、成千上万的品种、多姿多彩的品茶技艺,还有各式各样的采摘、加工技术,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我们去学习,否则,生意做得再大,卖的也只会是“大路货”,没有品牌与文化的魅力。退一步来说,如果没有品牌与文化价值,你的事业根本做不大,一个公司也根本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壮大。
所以,我从做一名“茶人”起,就坚持不断学习,像茶艺师,就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4个等级,浙江大学、农业部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博馆我都读过,还学过日本、韩国茶道,记得考级时,家里负担不轻,是家人给了我很大帮助,带孩子、做家务,让我专心考级。
至于开茶馆,我是想给茶友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你可以看到,我们这里有各式茶具,中、日、韩文各类茶书,还有天下各种名茶,在这样的环境里,茶人的心情会很愉悦,也会激发他(她)们的灵感,现在开化的文人墨客经常来我们这里,我觉得自己也在和大家的交流中,知识得到了提升,思想得以升华。 记者:您的头衔很多,想必工作很繁忙吧?那么,您平时有什么爱好呢?
汪秀芳:音乐、书籍和自然山水是我的三大爱好。我大专念的是文秘专业,就是因为喜欢汉语言文学,做了一名“茶人”后,更是觉得品茶如品人生、茶品即人品,打个比方,好山好水出好茶,都来自青山绿水间,这也正好与自己的喜好相通呢,呵呵。
我的第一个公司名称就是自己取的,叫“沁翠”,开张前一天亲戚朋友问我取了什么名字,我说保密,不过到时候你们一看就能明白的。果然,大家看了后都说取得有意思,沁人心脾的绿茶。后来因为不能注册商标,我才把公司名改为“云翠”,蕴意还是离不开自然山水——“云翠”就是“来自云雾缭绕的高山有机绿茶”嘛。
经营之乐
记者:2010年,我省茶叶年产量11.64万吨,其中浙江茶叶进出口公司内外销4万多吨,剩余的6万多吨,就是由您这样的贩销户使其走向省内外的,我看到有篇报道在结尾处不无动情地写道:祝愿千千万万个汪秀芳一路走好。
汪秀芳:真的吗?谢谢,谢谢!我自己还没有看到这篇报道呢。
记者:从承包5亩茶园起步,做到今天的规模,请介绍一下您创业路上的几个关键节点。另外,读者普遍觉得茶叶的销售半径应该是很大的吧,您为何会在上海建一个配送中心?
汪秀芳:好的,我就先简单讲两个第一次吧。
第一次卖自己种的茶叶,压力很大,因为我从小在林场长大,后来在开化林场城关分场工作,1994年到茶叶组接触到茶叶的生产、加工,但是不接触市场。你知道,茶叶上市后,几乎是一天一个价,时间越往后价格就越低,记得我当时采的是一芽一叶,不是单芽,每亩只有10多公斤产量,总共卖了万把块钱。晚上睡不着觉、怕销不掉的那个心理负担,现在还记忆犹新。
更关键的一步是走出开化到杭州开第一家店,我印象特别深。那是1999年,当时我所有的积蓄是4万多元,全部投了进去,前期我是背着背包、带着面包,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徒步把整个杭州市区转了一圈,才在佑观巷盘下30平方米的店面,房租每年3万元,加上装修,总共控制在5万元之内。那时候条件很艰苦,自己站柜台,自己炒茶,不过很值得,开店第一年,就卖出200公斤茶叶,第二年500公斤,记得2005年就达到1800公斤了。
在上海建配送中心是因为每年通过上海市场,公司要销售出六七吨茶叶,那是“非典”时期,别人都躲在家里,我却要杭州上海到处跑,说实话,心里还是很担心的。
记者:我市第一批国家级茶艺技师评茶师、开化县首个制定企业标准的公司,今年又拿到了全市唯一的浙江省三星级茶馆称号,您创业路上创下了多个第一,我想读者肯定会关心这样一个话题:一个弱女子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汪秀芳:我记得有媒体报道我的创业故事时,用过这样一个题目《用心感悟,用爱经营》,我觉得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到位。
如今的市场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品质与绿色,从简单的贩销茶叶,到建设有机茶基地,我觉得自己是投入了心血与真爱的。举一个例子,省第二届十大名茶评比时,我们没有任何准备,也不知道一点信息,省有关部门抽检人员直接从公司绍兴门店里取走了2个样品,拿去送评。不瞒你说,我一些亲戚朋友知道这事后,真的替我捏了把汗,如果牌子在我手上砸了,那个后果真的会很严重,不仅仅是我自己的公司,还有基地,还有上千茶农。我心里十分坦然,安慰他们:“我对自己的产品非常有信心!”果真,“第二届省十大名茶——开化龙顶”这块“金字招牌”,再次蝉联了。
感悟之乐
记者:刚才说了有媒体用“用心感悟、用爱经营”为题报道了您的创业故事,经营之乐,您已经介绍了一些,接下来请给读者介绍一下感悟之乐。
汪秀芳:好的。先说人生感悟。我的父亲是军人,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他们那一代人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
第一次自己种茶、卖茶叶,第一次开店、首批考出茶艺师,困难多吧?肯定多的,在碰到困难时,我总会去想,父亲他们什么样的苦没有尝过?我虽然是女性,总不能让他失望吧?我的儿子出生后,我一方面仍然以事业为重,另一方面,我总觉得儿子就要放手,培养他自主独立的品格。这些感悟都是当了“茶人”后,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再说市场的感悟,你知道吗?我国的茶叶分六大类,绿、红、青、白、黄、黑,我以前一直觉得北方人喜爱花茶、绿茶,而且以中低档为主,这次去东北参加哈(尔滨)洽会,发现其实这个印象该改了,市场变化只有不停地调查研究才能获得,所以这3年来,我每年都要参加大型的洽谈会、茶博会,前年去了趟沈阳,去年是西安,今年到了哈尔滨。
记者:您下一步目标是什么?
汪秀芳:我一直有一个想法,让天然野茶走出深山,让龙顶文化与钱江源头文化、红色旅游文化融合,因为只有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化龙顶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我一直在努力,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不能就此满足。所以我以前会去创办有机茶研究所、茶人驿站,前后历时八九年时间去研制贡芽。具体说来,我的目标就是走精品路线,进一步打响自己的品牌,更好地传播茶文化。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经济•对话汪秀芳,不做茶商乐做茶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