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去看唐代人如何制茶

从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起,中国茶叶与丝绸、瓷器成为主要运往欧洲西亚的贸易品,茶文化已成为连接国内外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产品——茶叶越来越受人们喜欢,但是在古代,人们是怎么做茶呢?
唐代制茶工艺在陆羽的《茶经》里,被概括为“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十四个字然而具体工序却没有记载,现代人想了解那时的工艺怎么办呢?
为还原当时的工艺,依据《茶经》的记录和现代的研究,尝试着重现唐代人制茶都是什么样的情景。
采茶之景
春风十里,不如采茶的你要制茶,当然首先需要采茶人,自东土大唐前往山中“取茶”。
四月间的晴天,便是采茶的时机。快让挺拔的芽叶快到茶笼里来,无论是现代还是唐代,采茶人的辛苦,都是为了品茶人能喝到优质的茶。
蒸茶之景
要让新鲜茶叶软化熟化,少不了蒸茶。现代有蒸茶机,那么唐代怎么做呢?唐代茶师表示“我有特别的蒸茶技巧”。

那就是在大锅上架上蒸笼,蒸笼里放着一张竹皮蒸架,把茶叶摊平在里面。只要点起大火,在沸水的高温下,茶的叶和梗就能慢慢地变软了。
捣茶之景
原来唐代制茶过程中,要蒸好的茶叶趁热倒入杵臼,然后就开始捣茶,这是唐代制茶工艺中特别的步骤。现代喝的大部分是全叶茶,只喝茶汤,而唐代人特别的吃茶习惯,决定了对茶叶有细碎的要求。
拍茶之景
看茶七十二变,看过各种形状的茶饼吧,那么来看看唐代人怎么做的。
拍茶,重点就是一个“拍”,也就是把捣细的茶泥倒入在襜布上模具中,放在固定在地上的石承上。通过持续拍击,让茶在模具中变得紧密坚实来给茶做个“塑形”,等到茶完全凝固,拉出襜布,将成形的茶放在竹篓上透干,一次茶的“变身”就完成了。
焙茶之景
不想被焙干的茶叶不是好茶叶,你以为拍茶之后茶就制好了吗?唐代茶人回答:你想多了。如果茶还有水份,会容易霉变而坏,所以还需要焙茶以利于保存。团茶晾干之后,用棨(锥刀)在中间挖空一个小洞,将一块块的团茶串在一根细竹棒上,放在棚(木架)上焙干。
穿茶之景
茶叶已经焙干了,那么茶师们还需要做什么呢?接下来,他们按照一定的重量标准用线连接团茶中间的孔穴,将茶穿在了一起,这样便于计算茶的分量且便于存放。
封茶之景
为了保证茶的品质,贮藏方式可是很重要的。唐代茶师们拿出了贮茶利器,由竹片编成,四周都糊上了纸,中间还可以埋藏热灰,通过热灰吸收潮气防止茶叶霉变。可见,早在唐代就注重茶叶的单独存放,而且避免湿度过大,也已经有有效的解决措施哦。
以上就是唐代制茶法了,你都看懂了吗?不过,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可能要等我们真正穿越了才知道吧。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带你去看唐代人如何制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