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于世的武夷茶的根源在哪里

大家天天都喝,天天都能听到武夷茶在耳边晃荡,但好像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武夷茶的历史和它的源头产地是哪里。今天详细介绍一下哈,这也是小编查了很多文献资料蔡真理出来的。 宋代的武夷山已为朝廷重视,数度派员到此投放金龙玉简,委任官员提举(主管)冲佑观。因而到此游历、隐居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与日增多,特别是朝廷南渡后,游人更是纷至沓来。游山品茗、斗茶分茶已成雅事,其间有陶谷、范仲淹、苏轼、刘子翚、袁枢、丘崇、陈梦庚、朱熹、韩元吉、白玉蟾、欧阳修、曾巩、黄庭坚、熊禾、章甫等人咏记武夷茶诗文。
武夷茶已成为建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崇安县所辖武夷山,建县前后均隶属于唐武德四年(621年)所置的建州,及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改置的建宁府管辖,自然而然所产之茶统称建茶。因此建茶包括建州属地、建溪两岸所产之茶,北苑茶和武夷茶则是其代表。因为在唐代时武夷茶就有晚甘侯茶名和徐夤《尚书惠蜡面茶》诗证之。而建安茶及稍后的北苑茶都大体出自此间。常衮来福建任观察使,改革了制茶工艺,龙启三年(933年),张延晖把建瓯凤山这片茶园送给官家所有便把凤山称作北苑。其后南唐李后主(961975年在位)派官员专程到建安设立供皇帝享用的龙焙,并指导和监制建茶进御,保证龙焙茶的质量,于是建安有了龙焙的专焙。这些都后于武夷有茶记载的时间,尔后的丁谓(9661037)、蔡襄(10121067年)任福建转运使时,监制龙团上贡,其中包括武夷之茶。与他们稍后的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年)的诗作《荔枝叹》中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苏东坡全集》续集十二)。为此清董天工诗《御茶园旧贡茶有感》也有诗句: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抨之。端明即蔡襄之号。说明丁、蔡上贡之饼茶中包含武夷之茶。几乎与丁谓同代人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开篇则云: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山人从古栽。也说明当时建茶包括武夷仙人从古栽的武夷茶。
斗茶已在武夷山成为纳贡选品和游艺项目。在众多的文人咏之者中,典型的当数《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此诗全面、生动地记述了武夷山当时斗茶的生动和激越人心的情景。此首300字的诗歌,写了武夷茶的长地、气候、传说、采摘、制作、烹煮、茶香、茶味、操技、观赏、斗茶时获胜败者的心境和茶之身价、茶叶功效等等。当是武夷茶文化,乃至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宋时茶事有着重要价值。
武夷茶与儒、道家产生了密切联系,成为他们格物、修持的调理饮品。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收徒讲学、著书立说时,以茶醒心,以茶解困,以茶交友,对武夷茶情有独钟,写下《茶坂》、《茶灶》、《春谷》等茶诗。他还别出心裁地在五曲溪石上凿灶煮茶,邀友品茗赏景,畅谈咏诗,其《茶灶》诗就是当时情景的写照。诗云: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枭细香。朱夫子与友人溪礁之上清饮,当然其乐无穷。古今游人仿佛还可领略到当年饮者作诗咏叹或赋文抒感的惬意情景。据说朱熹曾手植名茶一株,其品味极佳。后因寺僧不堪官员索要,而以沸汤泼之至死。
在武夷山中长其修炼的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白玉蟾(1311),字白叟,号琼琯。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父故母改嫁,随继父姓白。白玉蟾从少聪慧,七岁能诗,但屡试未第,于是看破红尘,入罗浮山修道,遍游名山大川,后居武夷山止止庵。在武夷山修持13年之久,至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奉召入京说法,深得皇帝称许。一日不知所往。后诏封为紫青真人。
白玉蟾才思敏捷,知识渊博,著述甚丰,有专著《道德宝章》一卷、《琼琯白先生玉隆集》六卷、《琼琯白玉蟾武夷集》八卷等。清董天工《武夷山志》中辑录了其有关武夷诗文20多篇,其中不少是写到武夷茶。他的《武夷茶》诗云:仙掌峰前仙子家,客来活火煮新茶。主人遥指青烟里,瀑布悬崖剪雪花。足见这位潜心修持的道人对武夷山水和佳茗的深情。
以上就是武夷茶的根源的详细介绍,包括一些延展性的东西,小编也都放在这个文章里了。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闻名于世的武夷茶的根源在哪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