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生态走廊建设谋求茶业发展转型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因为拥有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而出名。恩施市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划了一条恩施玉露生态走廊。作为该区域中的重点乡镇芭蕉侗族乡,在茶叶产业渐具规模、城郊休闲游渐成气候的基础上,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求新突破,成为该乡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2011年以来,该乡利用民族文化、恩施玉露茶文化、山水生态资源和位于环城游憩圈的区位优势,激活芭蕉生态、文化、民俗等优势,以生态农业基地为场景,将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将恩施玉露茶文化与侗乡文化相结合,茶叶经济+民族经济=旅游经济的经济发展思路逐渐明晰。

春节期间,行走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戽口村,但见九道水、筒车坝、唐家大院、戽口一线牵,风雨桥、休闲亭已经建成,出入公路路基扩建已完工。我们计划今年对这条公路进行硬化,从而将戽口村、灯笼坝、高拱桥枫香坡连为一体,让恩施玉露生态走廊早日闪亮显现在人们面前,把芭蕉侗族乡建成恩施城郊休闲旅游的最佳选择地。芭蕉侗族乡党委书记徐卫介绍说。

截至2011年,这个乡农业收入6亿多元,其中3亿多元是7.5万亩的茶叶产值,茶叶已占农业收入的50%,如何实现再突破?靠传统的方式采茶、卖茶肯定不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抓住恩施市中国生态休闲养生之都和八大生态走廊建设契机,统筹推进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彰显集茶叶经济与民族经济为一体的旅游经济特色,对芭蕉侗族乡来说,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茶叶经济待升级

近10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芭蕉侗族乡已建成一条长达25公里的茶叶经济走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万亩生态茶园景观,茶叶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灯笼坝、高拱桥、寨湾、黄连溪、戽口等村均是芭蕉老牌茶叶生产专业村,其中地处恩施玉露生态走廊中心地带的灯笼坝村更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也是全州唯一的国家级文明村。

但在该村,我们发现茶文化没有引起重视和充分挖掘,更没有产生效益。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芭蕉侗族乡要在建设新农村、建设恩施玉露生态走廊上有所作为,在扩大茶叶产业面积难以突破的情况下,从茶文化入手、挖掘潜力成为必然选择。
芭蕉侗族乡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徐卫说: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和茶叶产业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着力推动茶叶、文化、旅游对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芭蕉当前的主要任务。

合理规划别样情

在确定思路后,芭蕉侗族乡首先从建筑文化入手,开始改造民居。

从恩施州城出发沿209国道进入该乡九道水,只见一条清澈的小溪溯流而上,沿途山高谷深、云雾轻淡,小溪两岸,干栏式吊脚楼与青瓦、白脊、木门窗的现代侗乡民居分布在青山翠竹间。久居都市的人们进入村中,无不为之怦然心动。

新农村建设是恩施玉露生态走廊的亮点,当地历届党委政府一如既往地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引导富裕起来的农民用好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去年,芭蕉侗族乡完成特色民居改造800户,初步在枫香坡-芭蕉集镇-灯笼坝-戽口一线形成青瓦屋面、飞檐翘角、木门木窗、白脊白墙、咖啡色群墙、石头砌坎的侗乡民族建筑风格房屋群。

交通方便了,民居改造了,本来就优美的原生态环境又得到了改善:河道两岸、房前屋后种起了杨柳、翠竹、桂花等绿化林木,加上清洁家园工程的实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既干净整洁,又不失古雅清韵。

据了解,该乡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让这种青瓦白脊花格窗风格的民房遍布芭蕉青山绿意之间,门前溪流潺潺,古木桥横于河涧之上,将芭蕉侗族乡打造成州城乡村旅游的理想去处。

在乡村休闲游的打造上,除了服务好现有农家乐外,芭蕉侗族乡还重点打造几家有品味的农家乐,以吸引更多游人前来休闲旅游。

侗族文化藏底蕴

温壶,烫杯,装茶,高冲在高拱桥村侗族人家农家乐里,观看本地农民服务员的茶艺表演是一种不错的享受。在该乡,每年都要对农村妇女进行这方面的培训。

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农民茶文化修养教育,是该乡寻求茶文化与茶叶产业相融合所做的事情之一。

2007年以来,芭蕉侗族乡充分依托富硒茶叶资源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侗族民间文化,唱特色戏、打民族牌、走旅游路。

在省民宗委及州市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的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已成功地塑造了恩施玉露茶、硒都枫香坡整体旅游形象,开创了集特色产业、生态休闲旅游、文化传承为一体的枫香坡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模式,成为全州乡村旅游的典范,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评定为国家2A级景区,2009年入选湖北旅游名村。

芭蕉侗族乡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恩施玉露茶文化、山水生态资源和位于环城游憩圈的区位优势,以生态农业基地为场景,将农业和旅游业紧密结合,将恩施玉露茶文化与侗乡文化相结合,走茶叶经济+民族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之路。

如今,以旅游线路的交通建设、侗乡民俗风情的开发利用、筒车坝吊脚楼群保护、唐家大院保护、硒都茶城特色民居建设及枫香坡侗寨景区建设为重要节点,芭蕉侗族乡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万亩生态茶园基地、玉露茶叶生产线、游购硒都茶城、枫香坡侗寨文化等旅游内容正在不断丰富,一种独具芭蕉特色的新农村模式正呈现在我们眼前。

八面来风

农家乐业主马苏娥

如今,除了茶叶收入外,我的茶花山茶一年毛收入就超过百万元。要让村民在芭蕉乡村休闲游中获益,建议搞好周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作为枫香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我计划聘请专家充实枫香坡这台戏,让游人到枫香坡享受到侗族歌舞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引导农家乐提档升级,通过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

芭蕉乡高拱桥村主任陈汝炎

2012年,茶叶采摘上,要提高采摘质量,加大产业提档升级,尝试把部分茶田划为旅游体验区;提升茶农素质,控制农残,大力发展有机茶;加快特色民居建设步伐,新建设111户,鼓励农民办家庭宾馆,吸引城里人夜宿枫香坡。同时,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改善枫香坡侗族风情寨景区路面狭窄的现状,争取项目扩大景区面积,让更多的农民享受乡村休闲带来的实惠。

芭蕉侗族乡乡长杨帆

高拱桥村的新农村建设如同一个引子,带动了全乡新农村发展。如今,乡里规划的百里恩施玉露生态走廊正在以高拱桥村为模本,逐渐辐射开来,灯笼坝、黄莲溪、戽口三个村也开始成为州城市民休闲旅游的首选地。

恩施市民宗局局长张云

进一步扩大高拱桥村的影响力,民宗局将与乡里一道,争取相关项目投入,将高拱桥村打造成侗寨风情的生态家园、玉露茶叶的展示平台、田园牧歌的文明新村、民族团结的示范基地。同时,还将发挥高拱桥村的影响力,把恩施玉露生态走廊建好,把整个芭蕉侗族乡都建成生态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短评:玉露润泽山区

新农村建设作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毫无疑问为农民铺就了一条追求新生活的新路。

近几年来,恩施以产业发展、生态公路建设、特色民居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旅游发展生机勃发。

从芭蕉侗族乡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一代农民的崭新希望。
侗乡新歌唱在何处?

首先在于找到了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载体。10年产业结构调整,建成一条长达25公里的茶叶经济走廊,加上有中国十大名茶的恩施玉露,基地与品牌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嫁接,让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发展有了源头活水,农民增收有了保障。

其次在于突出了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青瓦白脊花格窗风格的特色民居,以及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齐名的恩施玉露,构成了芭蕉侗族乡最能吸人眼球的文化符号。以文化符号为支点,唱特色戏、打民族牌、走旅游路,让新农村建设内涵更加丰富。

链接>>>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是我国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蒸青针形绿茶,清朝时期,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齐名。上世纪60年代,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长期以来,恩施市茶叶面积虽为全省第一,但茶叶品牌建设却步履蹒跚。恩施茶农长期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2006年,痛定思痛,恩施市决定重振恩施玉露的辉煌。

同年,恩施玉露被省农业厅评为湖北省十大名茶,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生产标准申报为湖北省地方标准;2008年7月,在湖北省农业厅组织的恩施玉露湖北第一历史名茶专家评审论证会上,恩施玉露被认定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

恩施市先后引进江苏客商投资组建润邦国际茶叶公司,强力打造恩施玉露茶品牌。2009年,恩施市组建恩施玉露集团公司,先后有9家企业加盟恩施玉露集团;2011年,硒都茶城开工建设,基地提档升级业已展开,系列茶品面世

于丹品解枫香坡

2010年9月9日,于丹在结束感悟中国智慧恩施专题讲座以后,来到芭蕉侗族乡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体验了一回仙居恩施神仙生活。

进入枫香坡,好客的侗族男女老少为于丹举行了隆重的开寨门仪式,听着朴素的民族歌曲,品着侗族醇香的米酒,接过侗族女孩献上的侗带,于丹在那一刻惊诧于少数民族浓重的礼仪与深厚的文化。

行走在枫香坡,听侗乡导游介绍侗族文化,表演民间体育,探究恩施玉露茶采摘与生产流程,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的空气,于丹醉在了枫香坡,并认为恩施市打造仙居恩施所言非虚,同时还感慨恩施市人民所过的这种神仙生活。

看到侗乡人民在以天地为背景的舞台上,极尽嗓音吼出来一种别具腔调的山民歌,于丹说她再一次感悟到了恩施山民歌里体现的朴素的价值观。

专家观点:因地制宜谋发展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地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幕。围绕这一目标,各地积极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基础,只有生产发展了才有可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芭蕉侗族乡利用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资源条件,发展茶叶产业,全力打造恩施玉露品牌,成功地完成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紧靠恩施市的地理位置优势,抓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休闲旅游需求增加的机遇,发展具有侗乡特色的休闲旅游产业,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使经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农村建设中,芭蕉侗族乡科学规划,形成统一的青瓦白脊花格窗的侗乡民族风格房屋群,实现民族特色与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完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又保护甚至改善了生态环境,还进一步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竞争力,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芭蕉侗族乡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同时,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恩施玉露生态走廊建设谋求茶业发展转型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