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型技艺欣赏紫砂方器之美

陶器是一种水、火、土三者结合的艺术。远在数千年前,人类便懂得利用泥土作为制造日常器皿的素材。我们的老祖宗在偶然的机缘下,发现了火,从此食物变得美味可口,黑暗不再漫漫无期,野兽再也不敢逼近伤人。火的出现,使得原始人类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无限的惊喜。接下来,老祖宗们在原始农业的生产劳动中,经由挖土种植作物的长期体验,了解到土与水的微妙关系。透过水,泥土不再只是植物的生长所依,因为具有黏性的泥土,充满了可塑性与创造性。就在另一个机缘下,黏土遇到了火,就这样,人类发明了陶器,也开启了另一阶段的文明。

我们从考古发现及民族学的研究中得知:人类制陶技术基本上是沿着手捏法模制法泥条盘筑法轮制法等轨迹而循序渐进。陶都宜兴的紫砂成型技法,亦与此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传说中的供春捏制树樱壶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便是采用最原始的手捏法。而古人所用的模具成型法包含了内模成型法与外模成型法两种,这又与宜兴陶人所采用的外模内拍法、内模外挡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至于早在七千年前的仰韶时期便出现,且在陶瓷生产技艺中最常被采用的轮制成型法,却鲜被宜兴陶人所采用。究其原因,可能是此法虽然成型速度快,且方便省力,但因受到了同心圆的限制,造型只能上下变化,缺乏活泼性,施展的空间有限。这点对于可塑性高、延展性佳的紫砂土而言,显然不能满足其变化多端的性格。因此宜兴陶人传统上便采用独特的打身筒和镶身筒成型技法。打身筒成型法主要运用于圆器的制作,而方器则采镶身筒成型。由于紫砂泥的可塑性好、收缩率小、烧成范围广且成品不易变形,这些物理性的优点,透过这两种全由手工操作的成型技法,便可将陶手的造型意念精确地表露无意遗。
六角紫砂执壶复原图,羊角山古龙窑址的考古发现不但将紫砂陶的起源向上推至北宋,也说明了,紫砂成型技法已脱离陶轮拉坯成型,而进入泥片镶接成型的阶段。
紫砂陶与其它地区陶器最大的差异之一便是它是一种无釉陶,毋需通过釉色的装饰,便可以其丰富多变的造型、线条及泥色来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各式变化。一九七六年,宜兴羊角山在扩建工程中,发现了一条北宋紫砂古龙容,经过残片复原后,共有高颈壶、矮颈壶及提梁壶等三类壶形,其造型除了圆形器皿外,尚有六角形的贴花执壶。这个考古发现不但将紫砂陶的起源向上推至北宋,同时也说明了,紫砂成型技法已脱离陶轮拉坯成型,而进入泥片镶接成型的阶段。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从成型技艺欣赏紫砂方器之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