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出版首部考古茶史专著 安溪种茶始于唐末

近日,《铁观音——安溪乌龙茶传统制作技艺》一书出版,这是泉州首部从考古、民俗角度研究安溪茶史的专著,该书由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泉州海交馆文博研究员陈丽华两兄妹,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庄莉共同完成。

2008年,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该书详述了这一制作技艺的“前世今生”,对研究泉州茶史和保护传统技艺具有重要意义。

【出书故事】

文物普查

发现安溪茶史记载少

2007年下半年至2011年年底,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普查员,陈建中带领一个小组走进故乡安溪,踏遍每一个城镇村落。让陈建中最感兴趣的是,普查中发现了相当一部分文物与安溪茶的历史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老乡们、亲戚朋友一见面就是‘来,先吃一杯茶’,‘歇一下,吃杯茶再说’,然而现有关于安溪乌龙茶的记载较为零散,泉州茶史尚无系统研究和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陈建中说。

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郑副主编多次力荐,陈建中与女儿陈冬珑等人完成了《德化瓷》的撰写,并于2009年年底出版。随后,郑副主编又推荐他担任“安溪茶”的编写,并列入该丛书。出于对故乡的那份情,陈建中最终答应了。

历时一年

三人合力编撰出书

2010年秋,陈建中邀请妹妹陈丽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庄莉,一起开始搜罗、阅读、整理有关安溪茶的著作,尤其是有关安溪茶历史及其制作工艺的各种专著,同时进行田野调查、编写大纲。

陈建中擅长茶叶考古和茶瓷外销领域;妹妹陈丽华擅长地方史、海外交通史研究;庄莉擅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历史文献的收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三人完成编写工作。

“希望通过对各种资料的分析研究,力争全面探索铁观音——安溪茶传统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传承、发展与保护。”今年10月,《铁观音——安溪乌龙茶传统制作技艺》出版,全书有200多页分八个章节,全面论述“非遗”安溪铁观音的“前世今生”。

清代张伯龙的《榕村雅集图》描绘了安溪人李光地及其门生在亭台树下间品茶等活动情景。

【管窥全书】

安溪种茶

最迟始于唐末

“最迟到唐末,随着移民的到来,安溪人开始种茶、制茶、品茶、咏茶。”该书记载,宋元时期,饮茶之风吹遍南北,从寺院到民间,安溪茶叶初步发展,开始与丝绸、瓷器一起销往海外;明代中后期,安溪大部分区域已经遍植茶树,成为乌龙茶的发源地,并最先发明了茶树无性繁殖法,茶叶也进入商品化。

清代以来,安溪茶农不断总结植茶、制茶经验,茶叶开始步入兴盛,安溪乌龙茶大量外销。尤其是名茶铁观音的发现及其独特制作技艺的成熟,使安溪茶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史上均居重要的地位并具影响力。

颇多珍贵古图

首次出版

记者得知,书中有颇多宋元明清时期的珍贵古图,有的甚至是首次刊印。

宋徽宗《文会图》,据介绍是公认的描绘茶宴的佳作,展现了宋代文士雅集的典型场面;明代丁云鹏的《煮茶图》,文士们把品饮活动置于大自然,独揽山水之胜,饱尝林泉之趣,使整个品饮活动充满诗情画意,颇合于天地之道;清代张伯龙的《榕村雅集图》则描绘安溪人李光地及其门生在亭台树下间品茶等活动的情景,此图集现藏于泉州市博物馆……还有写于竹简上的“传统点茶谱”,令人顿感古色古香。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泉州出版首部考古茶史专著 安溪种茶始于唐末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