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临涣镇,茶馆渐稀少 棒棒茶文化怎传承

时下虽然已过立春,可淮北市临涣镇浍河两岸依然带着寒气。

11日清晨6点,一股寒风掠过浍河,吹进河北岸的南阁街。此时,南阁街上的许多店铺还关着门,而张秀侠已打开怡心茶楼木门,把门口的火炉生着,坐上几只已熏黑的水壶烧水,等候茶楼第一批客人。

20多家茶馆现只剩7家

13年前,张秀侠和爱人郑同川买下这个茶馆后,又借钱加盖了一层房子,并进行了仿古装修,成为临涣镇上最大一家茶馆。怡心茶馆在这里已有三四辈人了,具体开了多少年我也不清楚。张秀侠说,临涣茶馆的历史很久远,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临涣的茶馆是以茶摊的形式出现的。进入唐代,临涣古城出现了茶馆,如今已成为当地一种文化。

来一壶茶!7点多钟,一位老汉把自行车停在茶楼门口,选了茶楼门口一个石凳坐下。好的。张秀侠看看门外已有三三两两的行人走过,知道马上就会有更多的客人登门,她戴上塑膜手套,抓了一把茶梗放进壶里,然后来到火炉边,拎起水壶冲水泡茶。

临涣老茶馆大都近水临街,多依家舍而设。一位老人说,临涣由于有泡河和浍河两条河流穿境而过,是苏、鲁、豫、皖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埠,这里逐渐成为过往商贾休闲的重要场所,大家聚在一起,品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当地人也逐渐养成了喝茶习惯,并一直延续了下来。

临涣镇上最多时有20多家大小茶馆,现在只有7家了。张秀侠说,茶馆虽然少了,可喝茶的人并未见少。平时,她家的茶馆一天要接待200多位客人,如碰上逢集赶场,茶客还会更多。

不能让这种文化消失

中午时分,茶客们纷纷离去,张秀侠正准备去做饭,外面又来了一位骑自行车的老人。老人选了茶楼门口一个木凳坐下,面朝着南方晒着太阳。来啦。张秀侠边和老人打着招呼,边沏了一壶茶送过去。老人叫李传武,今年75岁,家在茶馆5里路外的村子。这些年,由于上了年纪,不再做农活,他就每天都骑着自行车来茶楼喝茶。像李传武这样的茶客有很多,他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大清早赶来,摸着黑回去,享受着茶馆里的一种氛围、一种情趣、一种滋味。

茶客们喝茶实际上是一种习惯,喝的也是一种粗茶,他们喝的是六安产的茶梗,临涣人把这种低廉的茶梗叫做红茶棒。这种茶梗经临涣泉水的沏泡,雾气结顶,色艳味香,入口绵甜,回味无穷,而一旦将这种茶梗带出临涣,用其他地方的水沏泡,就喝不出在临涣的味道,大家又把这种茶叫做棒棒茶。

张秀侠说,开茶馆并不挣钱,还不如出去打工挣钱多,可她和爱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临涣的茶馆越来越少,不能让这种文化消失,他们再难也要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淮北临涣镇,茶馆渐稀少 棒棒茶文化怎传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