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的品茗看茶道,再看都不会烦的美

唐朝茶事“比屋之饮”

比屋之饮说的是唐朝时期饮茶已经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唐都长安几乎走进家家户户的意思。唐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日趋繁盛,文化昌明,社会处处生机,充满活力,这些有利条件为包括茶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茶圣陆羽就是生于这样一个繁荣的朝代,正如《茶经》中所说的“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特别是唐朝中期以后,饮茶之风已经开始从皇宫、贵族、文人雅士阶层逐渐普及到社会中下阶层,特别是得到了普通百姓的欢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社会上茶道兴盛,饮茶之风大兴,有“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等记载。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641)就曾把茶叶及茶籽随身带入吐蕃,饮茶使得以肉食为主的藏民获益良多。很快,饮茶习俗在西藏地区逐渐形成,发展到今日“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程度。

中国茶文化的境界是有很强的生命力

许次纾也提出了他所谓的饮茶的境界,郡就是“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徽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乌,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 也就是说,创作时不宜品茶、看戏时不宜品茶、雨雪天不宜品茶,品茗要讲究时间与场合,还要讲究品茗的人选,品茗不是一件随便的事。从这些品茗之法上,可以看出文人的意趣与境界,甚至时至今日,所谓饮茶的氛围也还是茶馆所极力营造的地方。由此可见,许坎纾所定义的中国茶文化的境界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

佚名氏茶画《宫乐图》作品赏析

佚名氏作。画面描绘的是宫廷茶会的场面,是宫廷茶文化的真实反映。画面的嫔妃宫女皆宽额广颐、美服高髻,反映了唐人以肥硕为美的艺术追求。画面有豪华的长案、精美的绣座,案上有茶和茶具,宫人们各有所事,饮茶、舀茶,取茶点、摇扇、弄笙、吹箫、弹琵琶、吹笛、调琴、放茶碗、端茶碗。 一女侍立,一女吹排笙。出现的茶具有盆,侈口、带提耳、高圈足,上置分茶用的长柄勺,有漆盒6只,小碟放置在每个人面前。为表现气氛的闲适,桌下画一安卧的小狗,目视前方。从画面看,这是一次高雅的茶会,边品茗边奏乐,借以打发宫廷寂莫的时光。若从茶艺角度看,她们用的还是较为原始的庵茶茶,将茶末置入盆中,以汤沃之,以勺分之,以碗盛之。佐以茶点,而不是茶食一体浑而烹之。品茗伴以乐舞,获口腹与精神的双份享受。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从唐朝的品茗看茶道,再看都不会烦的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