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茶道访比尔波特,云中松下 缕幽兰香

云中松下,一缕幽兰香

第一次听到比尔·波特的名字,是浙江茶友沈老师关于《空谷幽兰》的推荐,“语言非常简单明了,多用白描手法,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语汇,有的只是记录和思想。”毫不犹豫地买来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它,虽然文法上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但就是那真实的记录与独到的思想,让我不由对这位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多次亲身探访文化故地,并把每一次体验变成朴实文字的外国老人心生敬仰。
去年秋天,意外地从挚友大茶兄那听闻比尔·波特先生要再访中国的消息,原来他们在若干年前就因茶结缘,成了忘年交,此番再次结伴探访霞雾山,大茶兄特许我“跟班”。茶缘,有时就是这么妙不可言,一下子把文字里的那位可爱老人拉到了我的面前。

一身紫色的薄外套,头顶毛绒深色鸭舌帽,斜跨着一个鼓囊囊的浅棕色行囊,比尔先生一副行者的打扮,完全看不出这已是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花白的络腮胡更遮挡不住那极具亲和力的笑容,看见我,还没等大茶兄介绍,就如相识已久的老友一般,笑着问道:“你怎么会来?”

“因为您来了。”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哈哈哈,那我们明天一起去霞雾山。”比尔先生的随性爽朗的性格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的中文说得有些蹩脚,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却让我汗颜,这都源于他对佛经和古诗的痴迷和喜爱。年轻时,比尔先生在美国一家报纸的驻台湾办事处从事新闻翻译工作,他总是用最快的速度翻译完当日的工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佛经和古诗的阅读和翻译中,这段经历使他的文字颇有些古意和哲学的味道,也让他决意要到大陆来真正走近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

在完成了寻找终南山隐士、禅宗各代祖师的游历经历和黄河沿岸重要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之后,比尔先生又把中国古代诗人作为了他下一个探访的对象,此番我们要去探访的便是他很喜爱的元代高僧石屋清珙参禅饮茶之地。石屋清珙的诗作已经被比尔先生翻译成英文出版,这也是他第三次追寻着石屋的踪迹来到霞雾山,在这样一个浮躁喧嚣的年代,比尔先生用一次次的亲身探寻为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了最珍贵的记录。

海峡茶道:拜读过您的几本著作,发现您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书中都有意或无意地谈到了中国茶,如铁观音洞顶乌龙茶等,您最喜欢哪一种茶?

比尔·波特:我最喜欢东方美人,喜欢它的蜜香蜜味。过去在福建东北部的福安和太姥山一带,也有很好的红茶。我去太姥山拜访隐士时,有一位隐士还送我福鼎白茶白毫银针)。我也喜欢台湾的包种茶,它也有很棒的香气。

海峡茶道:中国人常常把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寓于一些看来非常平常的事情中,譬如喝茶、吃饭、睡觉。就茶而言,您觉得它体现着中国人什么样文化观念与文化精神?中国茶及中国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如何影响世界?

比尔·波特: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不是条块分割、四分五裂的。因此,相同的文化观点反映在包括茶在内的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人并没有一类专门关于茶、关于艺术和关于音乐的观点。这是中国文化的“道”,它能在中国存在数千年而不丧失其本质的精神。我想世界上的其它文化或许能从这种综合途径中受益,但这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海峡茶道:您在《黄河之旅》的第二章《老道长与茶树仙女》中提到青岛的崂山茶,崂山茶上蕴含着中国的道家精神,您是如何看待中国茶与中国道家之间关系?

比尔·波特:在过去的5000年中,中国的道家研究了各种植物对身体和长生不老可能产生的影响。中医就是从这种学问发展起来的,茶便是从这些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植物中甄选出来的一种植物。对于道家来说,茶并不是植物世界中最重要的植物。茶在佛教中所起到的作用比道家来得更重要,它既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又有利于僧人的冥想。

海峡茶道:唐代的赵州禅师有一句著名的禅偈“吃茶去”, 您是如何解读这句偈语的?您觉得中国人常说的“茶禅一味”又代表了中国茶与禅宗(佛教)之间的何种关系?

比尔·波特:赵州和尚“吃茶去”的禅偈只是《楞伽经》关于“万法唯心”之教义的例子。“吃茶去”是为了阐发“万法唯心”,但它把整个宇宙放在一个人的手里而不仅仅是其它的概念。至于“茶禅一味”是提醒我们如果仅仅只是说“万法唯心”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受。禅不是一种思想,而是茶。思想是可以被分割的,不真实。

海峡茶道: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您从台湾到中国大陆,走访了许多隐士、高僧大德,您觉得他们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体现了中国文化什么的精神?他们最令您印象深刻或最能打动您的地方在哪里?能否说说茶与隐士之间的关系?

比尔·波特:在过去,隐士在中华文化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也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皇帝们经常请隐士出山辅佐朝政。这样,隐士传统就构成了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像西方,隐士代表的是与世隔绝的传统。但是,中国的隐士传统亦是佛家兼道家的,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这些思想来看,它代表着精神修行的终极阶段。每个人不都是如此的。但是,若要定义一个正处于修行生涯某个阶段的隐士究竟是佛家还道家,这很难做到。隐士们师从于他们的师傅,学习他们的传统,并把这些变成自己的。这样,传统隐士的日常生活方式遵循这样一种方式:不愿意在接受人们供养的佛寺或道家茅庐。如此,隐士就很少进食,经常忍饥挨饿。为了帮助他们缓解饥饿并保持健康,他们更多地依赖于茶。

海峡茶道:中国茶文化传播到日本后,日本人将自己的文化元素与佛教元素融入集中,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茶道”,而中国如今在这方面却仿佛有所缺失,虽然中国人不轻易言“道”,您认为中国茶的“道”是什么?

比尔·波特:在中国,茶道就是喝一杯茶。这很简单,并不是一件大事。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是包容的而不是割裂成不同的部分。一杯茶,是每个人都能喝得到的,从最穷的人到最富的人,从贩夫走卒到圣贤智者。这就是中国的茶道。

海峡茶道:这次您来湖州,这里是茶圣陆羽写《茶经》的地方,您怎么看陆羽这个人?

比尔·波特:陆羽是中国最早的茶痴,他钟爱茶并穷尽他的一生来事茶,并和其他人分享的他的茶学问。我从他那里受益匪浅,所以我很荣幸有机会在湖州南部妙西附近参拜他的墓。

海峡茶道:作为一个美国人,您能对中国的文化如此热爱,而且对佛经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您所著的《心经解读》、《六祖坛经解读》,您觉得这些经典及这些经典所蕴含的思想、精神,对当代中国、美国及世界有哪些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比尔·波特:《心经解读》、《坛经解读》是关于精神的,关于让心清净、离苦得乐的。这种精神从这些经典一问世起就从未改变过。这就是它为何与今天息息相关,并不只是在中国而是世界上任何的一个地方。

海峡茶道:您在台湾、中国大陆都生活过,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台湾,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的?

比尔·波特:当国民党于1949年撤退到台湾时,它们带去了许多中国传统元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台湾生活时,我有幸接触到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因为历史的原因,传统文化在大陆曾经被破坏,如今正在慢慢恢复。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有幸在中国大陆访游,我觉得大陆和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还是有差异的,中国文化元素对于台湾而言主要局限于精英文化而并不代表大范围的“大众文化”。

海峡茶道:中国有句古话叫“旁观者清”。您作为一个旁观者,也目睹见证了中国近30多年来的变化。就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您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的现状?

比尔·波特:我对中国现行的社会状态并没有任何可评价的,毕竟我的兴趣有限。但是我注意到中国人的物质享受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使得他们正把注意力转向精神幸福。我想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人会越来越多地希望得到更多的幸福而不只是更多的金钱。

海峡茶道:您法号叫“赤松居士”,赤松子是道家的神仙,居士却是在家修行的佛家弟子,您觉得您更接近道家还是更接近佛家?

比尔·波特:中国道家和佛家的教义都让我受益匪浅,我感到在我的心灵和思想中道释无法分割,已融为一体。

海峡茶道:您今后还计划到中国的哪些地方?拜访那些人?

比尔·波特:我希望能尽快完成与中国伟大诗人有关的朝圣之路,还要参拜朱淑真、林和靖、陆游、谢灵运和寒山五位诗人。

记者手记

此次探访石屋清珙之行刚刚开始,就因为比尔先生在山上的意外摔伤而遗憾地中止了,我也因此和大茶兄、比尔先生一起经历了一次难忘的“解救行动”。入院后,比尔先生忍着巨痛,却表现出美国人惯有的幽默和乐观,他和我说,“很遗憾这次我们没有一起完成旅行,因为我你没有完成工作,但这次意外一定会让你毕生难忘吧。”其实,对我来说,何止是那天的意外,老人身上所特有的西方人的随性率真和对东方文化的执着较真已经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一如初识的那一晚,爱茶也好酒的他随身携带的威士忌,醇滑馥郁,像极了一泡霸气十足的肉桂,意犹未尽,余香宛存……

比尔先生回国后,我们通过EMAIL联系,中文提问,英文回答,完成了原本要在旅行中完成的采访,英文水平有限,比尔先生的回答经翻译后恐有不妥之处,还望先生海涵。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海峡茶道访比尔波特,云中松下 缕幽兰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