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法起源故事和来龙去脉

本土茶道艺术在宋代发展到了极致。宋代不管在文学、艺术仍是绘画或者建筑乃至饮食、衣饰等方面,都开始变得精致和细腻,茶道格外如斯。
我们读蔡襄的《茶录》,读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饮茶发展到宋代,更趋于精致化,并形成了独特的点茶法。在陆羽创立的煎茶法里,是将碾罗后的茶末投入煮沸的茶釜中直接煎煮,和煮茶法还有很多共同之处;
而宋代的点茶法则是将碾罗后的茶末投入茶瓯中调膏后用沸水冲点,已和煮茶法有了显著区别。
宋人也有继承唐代煎茶法或将点茶法称作煎茶法的,如苏东坡《试院煎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一,未识故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君不见昔时李生不错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苏辙《和子瞻煎茶》:“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
这里的“煎”主要指“煎水”而言,而“煎茶”法里最重要的程序就是煎水。
苏轼诗里所引用的“古语云:煎水不煎茶”应该就是陆羽《茶经》里所提到的“茶诀”。
毫无疑问,这是对“煎茶”词义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对煎茶法的发展,后代沿用其意,于是凡注重煎水的茶叶冲瀹技法都可以称作“煎茶法”了。
清代继续明代遗风,茶风固然兴盛,但因为文化趣味上的差异,茶道艺术已没有自宋至明那样的疏朗明净之感了,煎茶法也渐次湮没。
民国时期因为内忧外患,茶道只能成为余事,真正属意于茶文化、茶道艺术的人是比较少的,更不用说煎茶法了。
到了建国以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茶文化、茶道、煎茶法可以说已经绝迹了。
但这种绝迹只是暂时的或者说人为的,由于茶文化的种子还在,由于茶道的精神还在,由于真正的煎茶法还在——在浩瀚的茶文化历史典籍里,在历代茶人恬澹宁静的心里,在这块饱受蹂躏而又生生不息的土地上,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专心去倾听、体悟、感慨感染、总结、实践,本土茶文化、本土茶道及煎茶法就能归复,所谓“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就是这个道理。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煎茶法起源故事和来龙去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