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营销,茶企需深入领会中国茶道本真

《中国茶营销》系列共十八篇文章,至此告一段落。这18篇文章是对中国茶营销问题与出路的一个思想整理,其中的营销逻辑是前后呼应的。限于论文的体例,或许并非脉络清晰,这也给充实为专著,保留了空间。

这个系列文章是抛砖引玉,既抛向中国茶行业,也抛向本人心湖。从外到里,有涟漪反应,还没有形成波浪。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连载的结束,是一本新著作的开始。

过去的中国茶是文人茶、贵族车、皇家茶,茶文化代表的是古代权贵阶层的生活方式。

今天及未来的中国茶,要想有出路,必须融入并代表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茶营销的真正难题。

中国茶道,决不能去追随日本茶道的仪式化、神秘化、超俗化(哲学化),这些不是中国茶道的精神。

中国茶道精神,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文化、哲学(或曰意识形态,文化层面的含义),即天人合一的生活观与世界观,体现为四个合一:

自然与自然的内在合一(物物相生):茶叶是天地日月风雨阳光造化。

自然力与人为力的合一(人物相生):茶叶制作是人工与物性的合一。

个人身体与精神的合一(身心相生):品茶的过程是内心的喜悦与和谐。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合一(人我相生):一杯茶,可谈三生情;相见欢,茶味才尽兴。

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精神气质(历史积淀的文化意识),是日本生活、文化及日本人性所没有的禀赋。

中国茶消费崛起的背后,必须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命哲学。

中国茶是活泼自然的,讲究的是茶叶在冲泡与品饮过程中的愉悦,而不是要从外部给品饮过程以某种意义。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茶文化的本真,虽然没有如英式下午茶那样成为社交生活的助兴饮品,但仍然保存在小众好茶客的生活方式之中的。

要复兴中国茶,核心就是研究如何让中国茶的社交性,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呈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乌龙茶,就是植根于闽粤两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中。乌龙茶在闽粤之外的品牌拓展,就会碰到离开本土作战的困境。最近轮番热炒的普洱、白茶、黑茶、红茶,都存在脱离日常消费土壤的问题,因此,炒作无文化,产品无根基,品牌难落地。

茶企如果意识到中国茶消费还处在初阶阶段,而不是以悠久的茶历史妄自标榜,才能树立市场及消费的培育、落地精耕的战略意志。由此,茶品牌的全国化路径,也才能由文化的空想落到市场的现实。

说一千、道一万,中国茶是先人与大地,留给中国茶人的一块无尽宝藏。中国茶产业链的各路主体,尤其是茶叶渠道商,并没有生存问题,严格地说也不是发展问题,而是茶产业链各环节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如果茶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茶农(含种、炒环节)分享不到茶叶溢价的利益,茶叶的品质、标准化、持续性,都是一句空话——这些源头问题不解决,光靠广告、包装、渠道(招商加盟),只会让茶品牌离日常消费越来越远,甚至离真正的茶客越来越远,这样不会诞生强大有根的茶品牌。

消费品化、规模化、零售化,是打造茶品牌战略的营销逻辑。舍此,只能是混乱现状的轮回。

中国茶道的本真,需要茶企深入领会,才能找到接地气的生根壮大基因。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中国茶营销,茶企需深入领会中国茶道本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