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茶人进学堂 助推茶业经济发展

春茶采,夏茶摘,秋茶毕。中国有机绿茶主产区遵义市的茶农茶企,临冬时节做什么?

近日,2012年度遵义市茶叶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班开班了。平时忙于茶业生产销售的遵义茶人,见到了一批重量级老师。事实上,这样的培训班,只是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委、市政府和市茶叶流通行业协会助推茶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好茶无奈巷子深

遵义产国酒,也产好茶。遵义规划区的茶产业,茶树日照时间短,辐射值低,慢射光多,对提高绿茶品质十分有利。在遵义所辖的湄潭、凤冈、余庆、正安、道真等县土壤中培植的好茶,富含人体所需的“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成立于1939年的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是全国最早的4所茶科所之一。目前,遵义已有6万多亩茶园获得无公害、有机茶认证;湄潭县获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和中国名茶之乡;凤冈县被评为全国富锌富硒茶之乡。

可惜可叹,朴实的遵义人观念曾一度与茶叶一样“生态”。由于贵州既不沿边也不沿海,贵州茶人生产的天然生态上品茶,却在如何让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品味贵州原生态无公害有机茶的道路上同样受到了大山的阻碍。因交通、经济、观念等方面的落后,贵州好茶陷入了深深的“巷子”。

将计就计谋大计

健康是人类的祈福,健康就是茶叶的卖点。有人说,贵州之所以相对落后,工业落后是原因之一。如果这样的说辞有一定道理,那么,遵义产好茶恰恰得益于此。原生态、无公害、有机茶、健康茶就是遵义绿茶无形的品牌。遵义市委、政府和茶协深谙此理,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一系列树品牌、护品牌的措施相继出台。

各级县委、政府认真落实遵义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决定,人力、物力、财力纷纷倾向茶农茶企,目标很明确:打造原生态、无公害、有机茶、健康茶基地!遵义东部的湄潭县、凤冈县百万亩“茶海”基地,便是市委、市政府2000年开始实施的退耕还茶,树品牌护品牌的产物之一,也正是这个决定,遵义有机绿茶才开启了大发展的春天。数载培育,遵义有机绿茶荣誉频传。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大会共评12个金奖,贵州获得4个金奖、1个银奖,这4金1银的殊荣,全部出自遵义所辖的湄潭、凤冈两县。

2012年,遵义市茶产业发展大会明确指出,到 2015年,遵义市茶园面积达260万亩,可采茶达到200万亩,努力把遵义打造成优质绿茶为主的多茶类原料基地、西南地区茶叶加工中心和延伸产品的集散中心,实现茶叶综合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目标。

知识武装茶业人

黔茶欲出山,知识要先行。为此,遵义市委、政府把知识武装现代遵义茶人的重任交给了市农委、市供销社和市茶叶流通行业协会。

地域公共品牌的打造是遵义有机茶走出去的第一步。有着丰富经验的遵义茶人,欠缺的是对于品牌的树立、管理和保护意识。症结摸准,相应的制度计划便应运而生。2006年以来,市农委和茶协在增强遵义茶人的品牌意识和提高营销能力等方面下了苦功夫、硬功夫。他们组织专家组深入田间,向茶农深入普及茶园标准化管理知识;他们请茶科院教授走遍茶企,对茶叶的加工工艺进行面对面指导;每年入冬,趁茶人稍有空闲,都要集中举办茶叶经营管理培训班;全国各地茶博会,他们都组织遵义茶人走出去参评参展,学习取经,对遵义有机绿茶进行宣传……如今,遵义茶人对基地的标准化和无公害化管理,保护地域公共品牌已成自觉,“全国最好的生态有机绿茶生产基地数遵义”的口碑也渐成共识。2011年,“湄潭翠芽”获中国驰名商标,进一步助推了遵义有机绿茶在全国的知名度。

随着品牌和营销知识的深入普及,茶叶生产企业与日俱增。目前,遵义已有茶叶加工企业634家,其中规模型加工企业14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县级龙头企业28家。据统计,2007年以来,遵义市累计有200余家企业的产品在“中茶杯”、“中绿杯”等茶事评比中,获金奖、银奖或二等奖达500余次。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贵州,遵义茶人进学堂 助推茶业经济发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