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茶业发展之路 贵州雷山银球茶誉满中华

“到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茶叶1.5亩以上,茶园基地规模达18万亩以上,产量达3000吨,产值达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茶叶收入30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0%以上,努力把雷山建设成为贵州省名优茶叶生产大县、国际优质绿茶出口生产基地和黔地国茶之乡。”在日前召开的雷山县茶叶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共雷山县委书记黄清发信心十足。

雷山茶叶发展可谓几经波折,上世纪八十年代,雷山绿色“银球茶”曾经走进中央和国务院办公用茶,成为外交部对外交流馈赠的贡品,随后进入低谷期。进入二十一世纪,雷山茶叶迎来发展的春天,县委、县政府立足于自身优势,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打造“全国旅游名县、贵州茶叶大县”两张名片,始终坚持“扩基地、抓管理、树品牌、拓市场”的工作思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茶产业建设,走出了一条基地标准化、服务社会化、效应品牌化、运营产业化的新型茶叶产业发展之路。去年,该县建有茶园7.8万亩,实现茶叶产值达3.8亿元,惠及群众达1.05万户、4.7万人。

基地规模化 茶园实现标准化管理

该县注重基地培育,力求在规模和标准上作为,2010年以来,共争取国家茶叶专项资金3050万元,整合资金5353 万元,加大对茶园基地建设的投入,茶园面积迅速扩张。以丹江、望丰、西江、大塘四个乡镇为重点,初步形成了丹江-望丰-排肖-乌的-五星,丹江-陶尧-黄里-大龙-脚尧等五个茶产业带和脚尧、望丰等11个茶叶专业村。该县积极推行“公司+协会+基地”建设模式,望丰乡望丰村党员李小林、吴江,不仅自家种茶数十亩,而且牵头成立了村茶叶协会和专业合作社,280家入社农户在社里安排下,实行施肥、除虫、采摘、加工、销售“五统一”,既确保了标准化生产,又减少了生产经营成本,该村336户家家种茶,已建标准化茶园4520亩。目前,雷山现已建起高标准无性系茶园60000亩,其中10000亩已获得无公害认证,10000亩获有机认证,10家加工企业获QS认证。预计到2013年初,全县茶园面积达10.3万亩,比2010年的6.3万亩增加4万亩,增长63.4%。

标准化基地是茶品质提升的来源。该县先后制定了《雷公山银球茶、清明茶产地环境技术》、《雷公山清明茶鲜叶与加工技术规范》、《雷公山银球茶、清明茶销售门店规范》等6个县级地方标准和《雷公山银球茶》省级地方标准,建立了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并采用国际绿茶出口行业标准,加强对茶叶基地建设管理、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标准化管理。目前,全县已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达2250亩,无公害茶基地达1.6万亩。

打造品牌 雷山银球茶誉满中华

为打造雷山茶叶品牌,雷山制定了以奖代补政策,对申报获得中国驰名、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县政府一次性分别奖励企业30万元、10万元等一系列奖励政策,竭力打造以“雷山银球茶”为龙头的系列品牌,制定“雷山银球茶”地方标准,支持茶协会为品牌注册商标,鼓励企业争创“雷山银球茶”系列品牌。目前,雷山给7家茶叶企业发放“雷山银球茶”“准生证”,以“雷山银球茶”作为公共品牌,统一商标管理和使用,包装同一版式,引导10余个品牌整合精简。特别是2010年以来,雷山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西江论坛品茗”活动,邀请中央电视台7台《每日农经》栏目到该县采访和展播,积极组织选送优质茶叶参加国内各类茶叶评比展览活动等,该县茶叶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雷公山银球茶”获得“贵州十大名茶”、“多彩贵州十大特产”,并入选“多彩贵州百强品牌”,被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为金奖,荣膺2011中国(上海)茶博会中国名茶特别金奖。“雷公山银球茶”和“雷公山清明茶”在首届“国饮杯”上均获得 “一等奖”。“雷公山苗家白茶”分别获得首届“国饮杯”一等奖和第九届“中茶杯”特等奖,西江镇脚尧村在2011年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上入选首届“最美茶乡”。二十多年来,雷山茶以其无污染、口感好品质优势被确定为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办等国家机关办公用茶;2011年,“雷公山清明茶”被选定为党的十八大专用茶。在品牌引领下,茶产业犹如朝阳产业勃勃生机,茶叶竞争力不断增强,价值不断提升,今年的清明茶销售价格平均达到了1600元/公斤左右,比去年每公斤增值500元。

运营多元化 茶旅文化共生共融

舞动茶业一体化开发、链条式发展这条“巨龙”,雷山走出了单一种茶的瓶颈,正朝着茶业新型化道路迈进。

这几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结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科研、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构建起了新的产业链条。随着毛克翕茶叶发展研究所、贵州敬旺公司等五家茶叶加工企业相继改造升级,满天星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雷山县陶尧龙福茶叶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茶叶加工厂的相继投产,逐步形成了以13家QS企业为主,56家初级加工企业为补充的茶产业加工群,茶叶产品加工能力由2010年的900 吨提高到现在的1520吨。今年上半年,全县茶青产量2600吨,茶青产值7500万元,产品产量604.5吨,产品产值1.44亿元,产量和产值分别较2010年同期增长344%和505%。预计2012年底完成茶叶产量达1300吨,实现产品产值1.9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72%和109%,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茶叶980元,占总收入的21%,是2010年37.5元的26倍。桃江乡岩寨村茶农李通信建立起了“茶—鸡—沼”循环立体种养新模式茶园,引进了3000只“乌骨鸡”,在自家茶园里养殖,形成了养鸡驱虫、积粪肥土、边种边养、相得益彰的共赢格局。结合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推动茶旅互动共生共荣,充分利用该县旅游业发展优势,加强对雷山茶文化历史渊源的挖掘和策划,将发展茶产业、打造茶文化与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发展相结合,抓好以茶叶为主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以茶园为主的农业观光体验和以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楼茶庄建设等产业发展,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发展、茶旅富民强县。目前该县已涌现茶馆茶楼5家,乌东、脚尧等一批旅游观光体验茶园在雷公山腹地星罗棋布。旅游茶香文化休闲区和茶馆一条街正在兴建之中。

巧借外力 助推茶产业跨越发展

“走出去推介、宣传雷山茶业品牌,建设雷山茶业的销售渠道,要请进来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有实力的茶业企业到雷山落户,扩大雷山茶业的加工规模和提升研发能力。”这是该县县委书记黄清发于9月25日在贵阳召开的 “加快黔茶渠道建设暨‘国酒茅台·国品黔茶’系统合作推进会”城邀外商加盟发展茶产业。近年来,该县坚持“内外联动、上下借力”,借助知名茶产业企业在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先后与贵州茶科所等国家权威机构和部分专家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为发展茶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9月25日,与贵州国品黔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国品黔茶&雷山银球品牌推广及渠道合作战略协议》,借助国酒茅台的影响力,快速提升雷山银球知名度、美誉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市场网络。

种茶致富 万户茶农奔向小康生活

“要想富,多种茶,十亩茶叶抵万金。”这是雷山县西江镇脚尧村茶农种茶的新理念。茶叶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该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西江镇脚尧村,地处海拔2178米的雷公山北麓1385米处的半山腰,是一个自然条件恶劣、地理位置边远的苗、汉、彝等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全村共 41户158人。 近年来,该村把茶叶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振兴村级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抓产业基地建设和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全村成立了茶叶种植协会,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茶叶新品种。现全村141亩耕地基本上用于栽种茶叶,目前,茶场面积达1700 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7300元,茶叶收入占70%。老支书吴秀忠种植茶叶70多亩,年收入18万元,成为了该村最大的茶叶种植户。

2012年全县茶青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有426户,收入4万元以上的有47户,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16户,预计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茶青收入98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

该县注重发展茶叶的配套服务工作,建设茶叶公路151公里,沼气池636口,集雨小水窖1220口;县职业中学开设有茶艺、加工销售管理专业2个班;加强与中国茶科所、贵州省茶科所等部门进行技术协作,培训了50余期近3000人(次),派员外出学习5期11人。

政策“给力” 茶产业发展再迎新春天

笔者从茶叶产业发展大会上得知,雷山今后扶持茶产业发展措施“含金量”重,给茶产业发展迎来新一轮的机遇。

该县对在有影响力的全国性茶业博览会中获得茶叶品牌金奖的,政府一次性奖励4万元;对各企业、科研机构在茶叶新产品开发获得国家专利的,政府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引进茶叶加工设备、更新生产工艺且生产的茶产品经专家评定,其质量达到国内国际同类茶产品先进水平的企业和初级加工厂,政府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3万元;获得“中国十大名茶”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等。加大对用田、土种茶农户的补助力度,除了在整地环节补助外,还要在种苗、专用肥方面进行补助,在茶叶收购环节给予奖励。每年整合项目资金4000万元以上用于发展茶产业。充分利用小微型企业发展、妇女创业基金等政策,不断扩大茶叶产业项目和茶叶企业资金的投入。每年投入50万元以上,在省内高速公路、过境列车和国内重要景区进行品牌宣传,并在北京、山东、上海、贵阳等大中城市建立“雷公山”茶销售窗口、专卖店,不断拓展市场。

“大力实施‘茶叶基地建设、精深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市场空间拓展、文化旅游开发、政策体系支撑’六大工程建设,实现茶产业发展种植规模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管理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开发多元化,把茶产业培育成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共雷山县委副书记、县长袁刚胸有成竹。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走新型茶业发展之路 贵州雷山银球茶誉满中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