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茶企夏秋茶深加工文章方起笔

今天,本报“追问夏秋茶”连续报道暂告一段落。但是,于浙江茶企,夏秋茶深加工的“文章”才刚刚起笔。

关注夏秋茶,缘于本报记者对于浙江农业的多年关注和思考。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脑海中,对农业总有一些惯性思维和观念。夏秋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对大量夏秋茶的“老死枝头”,我们从觉得可惜,到无计可施,再到习以为常。

但事实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当本报第一篇《夏秋茶,下山之路难在哪》的报道刊登后,第二天我们就意外收到来自“专业读者”——一家茶叶企业负责人的热情呼应,他亲自给我们写信,与本报读者一起分享他对夏秋茶深度开发的认识和摸索。而随后我们推出的系列夏秋茶报道,也都引发了来自我省茶叶产业界的如是关注,一家茶叶企业还将我们的报道印发给所有中层学习。

这里,赘述以上,我们并非是自鸣得意。而是希望表达一个基本收获:夏秋茶下山难,原因并不是夏秋茶“先天条件”不好,起码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有没有去开发?如何去开发?换言之,需要更新的是开发的思路、理念和技术。

而这一论点,不仅适用于夏秋茶,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其他传统领域、产品、产业的观察。人们每天都在谈论发展,但我们在急切推进发展的同时,也应停下脚步思考:发展是什么?诚然,发现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空间、新的增长点是发展。但传统领域、产品、产业其实远没有“吃干榨尽”,有着很多被忽视的空间,一旦释放出来,带给我们的惊喜绝不会逊色。发展不是一味向前、求新,回头望望,也有一方新天地。这是辩证法,也是发展观。

夏秋茶,有“喝”头。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浙茶企夏秋茶深加工文章方起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