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云间,学习立顿模式 获市场初步肯定

有一种观点,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拥有深厚底蕴,像“立顿”那样装成袋子泡泡喝,没什么文化可言。但事实是,这种被认为没什么文化的快速消费方式,却成就了“立顿”每年30多亿美元的消费业绩。

笔者并不反对高端茶消费市场的经营,因为有需求就有市场,大可让市场自行竞争,但毫无疑问,相对高端市场,大众市场是一个更大、更具潜力的新市场。如果高端名茶是十亿市场,那后者则是个百亿市场。

这道理,很多茶企都明白。但为何又要舍大取小呢?原因并不复杂:因为中国茶企既缺乏英国的营销手段,又缺乏日本的精细管理,产量不稳定、品质不稳定,只好走少量的春茶路线。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为什么浙江各县市都有一个甚至多个名特优茶,却缺乏品牌茶的根本原因。

也有一些企业开始试图走品牌路线,要做中国的“立顿”。但大多数企业的做法,往往停留在包装上、宣传上下功夫的表面。而立顿的成功并不是简单靠广告、包装获得的,它之所以能够拥有今日的地位,核心在于品质稳定,有了这个前提,广告、包装、销售网络才能发挥作用。换言之,“立顿”茶叶远不及西湖龙井等名茶有文化韵味,但它至少保证了每包茶叶的质量相对稳定,因此打开了比名茶更广阔的市场。

因此,“采云间”的做法,抓住了“立顿”成功的核心,首先从茶园的精细化管理开始,力求做到机械化、标准化操作,并在基础上实现规模化。尽管,目前我们无法断言潘金土的“立顿梦”能否最终实现,但无论如何,他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并获得了市场的初步肯定。更重要的是,对国内茶企而言,“采云间”的实践表明,“立顿”学得来!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采云间,学习立顿模式 获市场初步肯定

赞 (0)